房颤不止心悸那么简单
作者: 马宏恩 杨小龙
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它的发生通常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疾病等。房颤会增加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及时识别房颤的症状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 房颤的症状
1.心悸
心悸是房颤的常见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患者感到心脏跳动不规律、快速或跳动感强烈。心悸的发生与心房的电活动异常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心脏的电信号是有序的,心房和心室的收缩是协调的。而房颤时,心房的电信号变得混乱,导致心房以极快的速度(通常每分钟超过300次)不规律地收缩。这种不规律的收缩使心室的收缩也变得不规律,患者因此感到心脏跳动的异常。心悸的感觉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能感到心脏“跳动”或“颤动”,另一些患者可能感到心脏“漏跳”或“停顿”。这种感觉通常在情绪激动、运动或饮食后加重,患者通常感到焦虑和恐慌。
2.乏力
乏力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相关。房颤时,由于心房快速而不规律地收缩,心室的充盈和泵血效率受到影响,导致心脏的有效输出量减少。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身体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使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功能下降,从而引发乏力的感觉。乏力的程度因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的程度而异,有些患者仅在剧烈活动后感到疲惫,另一些患者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也感到无力。乏力不仅影响患者的体力活动,还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房颤甚至影响心理健康,许多患者乏力时会感到沮丧和无助。除了心脏的泵血功能,乏力的发生还与患者的基础疾病、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等有关,对于房颤患者来说,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也可能加重乏力症状。
3.胸痛
胸痛与心脏供血不足、心脏电活动异常以及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房颤时,心脏的有效输出量减少,心肌发生缺血,导致胸痛。胸痛的性质和强度因患者而异,有些患者可能仅感到轻微的不适,另一些患者可能感到剧烈的疼痛。胸痛的发生通常与患者的活动状态有关,可能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进食后加重,部分患者在安静状态下也可能感到胸痛,这表示心肌缺血严重。临床非常重视胸痛症状,因为这可能是心脏病发作或其他严重心血管事件的表现。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明确胸痛的原因。心电图可以确认是否存在房颤,并评估心脏的电活动是否正常。医生还可能建议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排除其他潜在的心脏病变,明确胸痛的原因后才能有效治疗。
4.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通常表现为患者在安静或轻微活动时感到呼吸急促、气短或窒息感。呼吸困难的发生与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肺部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房颤时,心脏泵血功能的下降导致肺部的血液回流增加,引发肺淤血,导致呼吸困难。呼吸困难通常伴随其他症状,如乏力、心悸和胸痛等,可能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许多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会感到恐惧,担心自己是否会窒息或发生其他严重的问题。如果只有呼吸困难症状,医生通常会进行胸部X线拍摄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肺部的情况,排除其他潜在的呼吸系统疾病,此时应主动和医生说明自己有心脏问题,避免漏诊。
5.头晕
在日常生活中头晕也可能是房颤所致。头晕通常指轻微的失去平衡感或眩晕的感觉,患者可能感觉周围的东西在旋转,或者自己在漂浮,这种感觉常让人感到不安。房颤患者发生头晕是心脏跳动不规律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尤其在快速站起或突然改变姿势时,头晕症状更明显。病情严重时甚至可能发生晕厥,即短暂的意识丧失,令人害怕。晕厥是因为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或者血压突然降低,大脑暂时缺乏足够的血液供应。
▲ 房颤的治疗
1.药物治疗
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目标是控制房颤和增加心脏供血,从而改善心脏的功能,并降低心律失常引起的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直接作用于心脏的电生理,调整心率;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缓心率改善心律失常;钙通道阻滞剂,舒张心脏的血管,减少心脏的氧气需求,减轻心脏负担;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的药物,改善心脏的电稳定性;抗凝血药物,保障心脏供血,并预防因心律失常而形成的血栓。
2.电复律
电复律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技术,尤其适用于快速心律失常,如房颤和室上性心动过速。电复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施加电流恢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电复律需要在医院进行,患者在进行电复律前需接受麻醉,确保患者在电冲击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电复律后,需要对患者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心脏恢复正常的电活动。医生会让患者定期做心电图检查,观察心律的变化,根据检查结果调整后续的治疗方案。电复律通常是安全的,但可能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如心脏在电击后出现的心律失常、皮肤烧伤或形成血栓等。
3.导管消融
导管消融是通过微创手术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异常电信号引起的心律失常,如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等。导管消融的原理是通过导管将高频电流或冷冻能量传递到心脏的特定部位,破坏或隔离异常的电传导通路,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导管消融需要在专门的心脏电生理实验室进行,手术前患者需接受详细的评估,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其他相关检查,确定适合消融的部位。
导管消融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医生会在患者的腿部或颈部插入导管,经血管将导管引导到心脏。然后,医生会使用电生理监测设备定位异常的电信号源。确认目标区域后,医生会通过导管施加高频电流或冷冻能量,破坏异常的电传导通路。整个过程通常需要几个小时,患者在手术期间需接受麻醉,确保治疗过程舒适和无痛。
导管消融手术完成后,患者需要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确保没有并发症发生。导管消融的成功率较高,许多患者手术后症状显著改善,心律失常的发生频率降低。虽然导管消融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术,但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如出血、感染、心脏穿孔或形成血栓等。因此,医生在决定是否进行导管消融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健康状况、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等因素。此外,导管消融并不是所有患者的最佳选择,某些情况可能需要结合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在心律失常的管理中起着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显著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的心脏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饮食调整、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减轻压力等,不仅有助于控制心律失常,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心律失常患者应尽量选择低盐、低脂肪、高膳食纤维的饮食,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的摄入。研究表明,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坚果)有助于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此外,限制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非常重要,这些物质会刺激心脏,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调整饮食的另一个目标是保持适当的体重,超重或肥胖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影响心律的稳定。
增加身体活动和减轻心理压力对改善心律失常同样重要。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可以增强心脏的功能,提高心血管的健康水平,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有利于压力管理的方法,如冥想、瑜伽和深呼吸练习,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房颤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基础疾病和生活方式。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积极的护理,许多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定期随访和监测心脏健康是确保治疗效果不可忽视的环节,患者应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