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不是睡一觉那么简单
作者: 王波全身麻醉时,患者没有任何知觉,醒来后治疗已经完成,就像“睡了一觉”。然而不是这么简单,全身麻醉是复杂且精细的医学技术,涉及多个环节,从麻醉前的准备到治疗过程中的监测,再到术后的恢复,每个环节都与患者的安全息息相关,不可轻视。患者需要了解全身麻醉的相关知识,科学地认识这一过程。
〇 全身麻醉的机制
麻醉药物可以通过呼吸道或静脉进入人体,暂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作用于大脑和脊髓中的神经元,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处于无意识、无痛觉的状态,临床表现为神志丧失、全身痛觉消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麻醉的程度与血液内药物浓度有关,麻醉医生会根据治疗的需要,通过调节药物剂量控制麻醉的深度。这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是完全可逆的,当药物被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后,患者的神志和各种反射就会逐渐恢复。大多数患者治疗完成后1—2小时可以清醒,24小时内麻醉药物完全排出,手术复杂、麻醉时间过长者或老年人恢复时间可能延长。
〇 麻醉流程不可不知
1.麻醉前
(1)麻醉前准备:实施麻醉前一天,麻醉医师会进行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既往病史、心肺功能、气道条件、过敏史以及用药情况等,确保麻醉的安全性。患者术前8小时需要禁食禁饮,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需根据医嘱调整用药,一般可继续服药,避免病情波动影响麻醉。
(2)物品摘除:麻醉前患者需摘除所有可摘除的物品,不可摘除的物品需告知医护人员作必要处理,避免在麻醉过程中造成危险。
(3)心理准备:患者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要过于焦虑和恐惧,这有助于麻醉的顺利进行。
2.治疗中
进入治疗区域后,麻醉医生或护士会确认患者的姓名、治疗部位等信息,叮嘱患者放松,做深呼吸。确认无误后,麻醉医生会将麻醉药物从呼吸道或静脉给入患者体内,患者很快会“睡着”(进入麻醉状态)。如果手术复杂,需要使用肌肉松弛药,麻醉过程中患者无法正常呼吸,麻醉医生还会进行气管插管,并连接呼吸机帮助患者呼吸,同时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护,如心电、血压、血氧等,全面了解其生命状态。在治疗过程中,麻醉医生不会离开,而是全程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与治疗进度,并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和治疗进度随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为患者的安全和治疗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3.治疗后
(1)停止麻醉:治疗结束后,麻醉医生会停止使用麻醉药物,将患者转移至麻醉复苏室进行麻醉复苏。
(2)促进苏醒:麻醉医生会根据需要给予患者麻醉拮抗药物,待患者自主呼吸、肌力恢复、意识清醒,吸痰后取出气管导管,继续监护观察。
(3)保证呼吸道通畅:麻醉后需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取去枕平卧位,避免呕吐物误入呼吸道造成窒息。
(4)返回病房: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由麻醉医生确定患者达到出室标准后返回病房,继续观察。
(5)继续监测与吸氧:通过面罩吸氧保证患者充分的供氧,继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和血氧饱和度,避免麻醉药物残余影响心肺功能,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全身麻醉过程看似平静,其实患者的各个系统都经历不同程度的挑战,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全身麻醉是可怕的。全身麻醉已经成为许多治疗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并使治疗过程变得更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