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房颤”不可不知的重点

作者: 赵芬芬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心脏突然毫无节奏感地扑通乱跳,还伴随着头晕、心悸、胸闷等不适感,甚至一度快要晕厥。如果有,那一定要警惕是不是“房颤”悄悄缠上了你。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如果把心脏比作一个房子,心脏壁就是布满电线的墙壁,房颤的发生其实就是心房电路紊乱的现象。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脏失去了正常窦性节律,而出现了快而不规则的心跳。房颤的发生和发展,可能与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有关。①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感染风湿热后,造成心脏瓣膜受损并出现局部炎症,从而引起房颤。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进行治疗。②高血压心脏病:如果患者存在高血压心脏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使心肌结构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房颤的情况。可以遵医嘱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药物进行治疗。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有该疾病会影响心肌的供血,甚至会使心肌出现缺血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房颤。可以遵医嘱配合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辛伐他汀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除上述心内疾病,心外疾病也会引发房颤,如肺动脉栓塞、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还有血压升高、饮酒、劳累、情绪紧张、交感兴奋等因素,都会诱发房颤,针对此类心率加快症状,须根据具体原因,对症治疗。若是由劳累引起的心率加快,需要尽量休息;若患者通过自身的调节无法降低心率,则须使用减慢心率的药物。长期的慢性房颤患者,应该遵医嘱使用长效的β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较好;急性发作的房颤患者应立即到医院急诊科就诊,首先使用药物降低心率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那么,房颤发生后,控制心率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1. 改变房颤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肥胖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可降低房颤负担,但从长期预后来看并不能消除房颤。

2. 临床试验已证实,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节律控制策略并不优于心率控制。节律控制指尝试恢复并且维持窦性心律,对老年患者而言,将心率控制在正常范围更为重要。

3. 一些数据表明,在年龄<65岁的患者中,节律控制的生存率要高于心率控制。

4. 采用节律控制还是心率控制策略,应根据患者症状、年龄、合并症和患者意愿进行个体化选择。

5. 若采用节律控制策略,在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首先应考虑安全性,其次是疗效。

6. 抗心律失常药物很少能够完全抑制房颤。因此,不能将“完全抑制房颤”视为唯一效果,只要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症状,都是可接受的治疗预期。

7. “多菲利特”是唯一必须在住院后才能开始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安全用于门诊低危患者。

8.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之一,一般用于有症状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房颤患者。

9. 一些随机试验已经证实,导管射频消融术在消除房颤发作和症状方面优于药物治疗。

10. 当患者急性发作,需要紧急复律或转为窦性心律时,可采用经胸壁直流电电击复律术,也就是“电击除颤术”,是抢救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

11. 控制心率的目标范围为:静息时≤80次/分,轻微运动(如散步)时≤110次/分。

12. 控制心率应优先选择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