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血液透析
作者: 倪丽娜 江春生
“需要血液透析就活不了多久了”“血液透析很疼,治疗过程很痛苦”“血液透析后就无法正常生活了”。许多患者因对血液透析治疗不了解,导致对血液透析治疗“望而生畏”,有些甚至拒绝和排斥血液透析。其实,血液透析并非“洪水猛兽”。在医学不断进步的今天,对于肾衰竭患者而言,血液透析是延续生命、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正确认识血液透析至关重要。
肾脏的基本功能
肾脏属于腹膜后脏器,每个人都有两个肾脏,在脊柱两侧肋脊角的位置。肾脏具有多种功能,主要包括过滤血液,排除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以及排毒功能、内分泌功能等。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称为肾单位,每侧肾脏大约有100 万个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代谢的基础结构,肾单位分为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分为肾小球和肾小囊。肾功能衰竭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被破坏。每天肾脏大约有180 升的原尿从肾小球滤出,其中携带大量的毒素、电解质等物质,随后这些原尿在肾小管选择性重吸收,如葡萄糖等有用物质全部吸收,水、钾、钠、钙、磷等物质会根据体内情况部分吸收,毒素则排出体外。
青少年患肾病的原因
先天性因素:包括先天性发育不良,如肾脏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等。
遗传因素:有多囊肾及慢性肾脏病家族病史的青少年更易患肾病。此外,幼时患过肾炎者,如迁延不愈转为慢性肾炎,可能导致慢性肾衰竭。
慢性疾病: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疾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青少年群体中,而这些疾病与慢性肾脏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进而增加尿毒症的风险。
不良饮食习惯:青少年长期摄入高糖、高油、高盐食物及含糖饮料,且饮水量严重不足,可能造成肾脏处于高渗状态,增加肾病的发生风险。
什么是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是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当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机体无法有效排出代谢产物和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就需要进行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是通过透析装置将患者血液和透析液分别引到一个由无数根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器半透膜两侧,空心纤维里面流的的是血液,空心外面流的是透析液,血液内的小分子毒素、水、电解质通过小孔自由交换到空心纤维外面流动的透析液中。通过不停交换,净化后的血液再回到体内,不断循环,体内毒素被清除,水和电解质逐渐平衡。
血液透析频率通常根据患者的肾脏状态(血液和放射学检查)、症状和整体健康状态而定。一般情况下,患者每周需要进行3 次以上透析,每次约4 小时。有些患者认为一旦进行血透,人生就走到了终点,从而导致排斥或拒绝血液透析。实际上,一旦肾功能出现衰竭,患者的生命就可能受到威胁,而血液透析的作用是替代肾脏工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营养吸收、延续生命。因此,血液透析并不意味着人生的结束。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发展,常规透析与药物治疗能确保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些患者甚至能保持20 年以上的透析状态。因此,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要按时遵医嘱进行治疗,其余时间仍可以正常生活,不必过度担忧。
透析的血管通路
血液透析需要200 ~ 300 ml/min 的血流量,而浅表血管无法满足,所以透析前需要准备好血管通路。常用通路有3 种:①动静脉内瘘最为常用,需通过手术将一条动脉直接连向一条静脉;手术后需要愈合至少8 ~ 12 周才能用于透析。②移植物动静脉内瘘,需用人工血管(类似橡胶导管)将一条动脉连向一条静脉,手术后需要愈合2 ~ 4周才能用于透析。③中心静脉导管,需向大静脉(通常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入一根导管,这种通路一般只是短期使用,或用于无法建立其他通路时,其效果不及前两种。
什么情况需要行血液透析
急性肾衰:血肌酐≥ 354 umol/l,或少尿无尿,或合并高钾血症、心功能衰竭、严重酸中毒等。
慢性肾衰竭:有尿毒症症状,血肌酐≥ 707umol/l,肾小球滤过率< 10 ml/min ;或指标未达到上述水平,但出现药物不能控制的高钾血症、心衰、酸中毒及消化道症状;糖尿病肾病、老年人、儿童及妊娠妇女等慢性肾衰竭患者,可以根据病情进行早期透析。
急性中毒:如镇静安眠类药物、鱼胆、造影剂、乙醇、甲醇等引发的中毒,可通过血液透析清除体内药物及毒物。
血液透析前的准备工作
建立通路:医护人员需要提前给患者建立血液透析的通路,即将血液引出体外的通路,包括临时导管、半永久透析导管、自体动静脉内瘘和人工血管内瘘。
心理准备:由于血液透析治疗的时间比较长,患者长期承受身体不适,心理也会随着病情发生变化。患者会担心自己的身体无法恢复,经常会处于恐惧、焦虑、悲伤中,而且会担心经济问题,常常会陷入绝望。针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并给予他们心理支持。在交流过程中,多鼓励患者,向他们传递明确的信息,让患者明白医护人员会全力救治他们,且疾病是生命中无法避免的,要正视自己的病情,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避免因焦虑或拖延造成病情加重。此外,随着医保政策的不断改革,对于血液透析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逐渐增高,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了解方法:肾脏替代治疗方法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脏移植,应根据医生建议和病情需要选择治疗方法。如果患者选择血液透析,应根据医生建议提前做动静脉内瘘。
注意事项:对初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尤其是患者精神紧张、血管痉挛、血管条件和心功能较差时,应缓慢加大血流量,让其逐渐适应.减少综合反应。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每隔30~60分钟测量一次血压,如出现恶心、呕吐、头晕或头痛等情况要及时处理。
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
血液透析是一种替代肾脏工作的治疗方法,但过滤血液的效果不如健康肾脏。此外,正常肾脏是时刻在工作的,而血液透析的频率通常仅为每周3次。因此,透析患者若摄入过量水、盐或其他营养素,这些物质就会积聚在体内。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需注意以下几点:
钠:这是食盐的主要成分。大多数透析患者需要限制钠的摄入,因为摄入大量钠会引起口渴,导致饮水过多,使水分潴留和血压升高。
液体:大多数透析患者需要限制液体摄入。室温下呈液态的食物(如冰激凌等)均为液体。此外,一些果蔬中含有大量液体,如桃子、黄瓜和莴苣等。
钾:是一种会影响心律的电解质。血液透析患者需要限制钾的摄入量,因为体内高钾可引发心律失常。日常饮食中尽量选择低钾食物,避免过量食用高钾食物。
磷:是许多食物中都含有的营养素,如牛奶、其他乳制品、坚果、豆类、肝脏和巧克力等。体内高磷可导致骨骼脆弱及皮肤瘙痒问题,因此血液透析患者应少摄入高磷食物。
青少年血液透析后的注意事项
首先,应遵医嘱规律透析,并保护好透析通路,避免沾水、污染或脱落,污染后及时消毒更换;避免使用内瘘侧手臂抽血或测血压。其次,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禁食动物内脏、辛辣食物,在保证营养充足前提下,低钾、低磷、低钠饮食,并严格控制水分摄入。最后,适当锻炼,根据病情可选择慢走、慢跑或练太极、做健身操等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升高,引发颅内出血。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体内各器官功能和心理尚未成熟,自我照顾能力和安全意识较成人弱,更容易发生并发症。因此,家长需要认真学习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熟悉并发症的预防和表现,做到早预防、早发现。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次住院期间,青少年要面临手术、初始腹膜透析等种种身体、心理上的改变,可能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首先,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关注孩子的需求,耐心给予鼓励、安慰,支持他们渡过难关。家长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及时向医护人员提出,他们会提供指导和帮助。回家后,家长应严格根据医生要求完成腹膜透析相关的操作和记录,并做好饮食、活动等生活照顾,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及时给予关爱与支持。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就诊,监测各项身体指标,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例如:泌尿系统超声或CT检查可以发现泌尿系统的异常,以便早期到肾脏风湿免疫专科就诊,制订随访及监控计划。
同时,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我护理的能力,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管理自己的生活,家长适时给予鼓励,并提供帮助。当然,家长仍然需要起到教育和监督的作用,不要认为孩子都会,就完全不予过问,应适度参与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