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身免疫性胃炎发病机制症状及治疗措施

作者: 朱婷婷 杨君寅 胡水根

自身免疫性胃炎是身体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胃黏膜细胞而引发的慢性炎症类疾病,不仅会影响青少年患者的消化功能,还可能导致严重的贫血和营养吸收障碍,甚至增加胃癌风险。

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攻击外来的病原体,从而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侵袭。青少年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外界刺激(如感染、压力、环境变化)的反应可能更强烈。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出现紊乱,错误地将胃壁细胞视为外来抗原并对其进行攻击。胃壁细胞主要分泌胃酸以及内因子,当胃壁细胞被免疫系统攻击时,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此外,持续的免疫攻击会导致身体对内因子或胃壁细胞产生针对性的自身抗体,这种抗体会加剧破坏胃壁细胞,使胃壁细胞数量显著减少。

病理变化

胃黏膜萎缩:由于胃壁细胞长期受到免疫系统的破坏及攻击,导致胃黏膜出现萎缩性改变,这种萎缩主要局限在胃体部位。随着疾病发展,胃黏膜萎缩的范围可能逐渐扩大,导致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受损,使胃酸分泌逐渐减少。

内因子分泌减少:内因子主要是由胃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在维生素B12吸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身免疫性胃炎由于胃壁细胞受损,使内因子分泌减少,维生素B12吸收不良。

临床表现

贫血相关症状:由于维生素B12在体内吸收不良,青少年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等恶性贫血症状。长期恶性贫血还会对神经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感觉缺失、肢体感觉异常、共济失调等症状。

消化不良症状:青少年患者还可能表现出消化不良的症状,包括胃灼热、上腹部疼痛、腹胀、嗳气、食欲减退等,这与贫血引起的胃肠道缺血相关。

诊断方法

血清学检查:对青少年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若内因子抗体以及胃壁细胞抗体呈现阳性,则能够进一步支持自身免疫性胃炎的诊断。此外,若血清维生素B12水平降低,也提示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胃炎。

胃镜及活检:胃镜检查能够直观显示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胃黏膜变薄、萎缩等。通过活检组织分析,能够明确具体的病理变化,如是否存在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异常增生等情况。

治疗措施

对症治疗:对恶性贫血的青少年患者,可以肌肉注射维生素B12,以矫正贫血症状;若存在消化不良的症状,可使用促胃动力药和消化酶制剂;可以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缓解胃灼热或者上腹部不适等症状。

定期复查:青少年患者需要遵医嘱,定期到医院接受病理检查以及电子胃镜检查。若病理检查显示存在异常增生,提示可能出现胃癌的癌前病变,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性手术治疗,如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在某些情况下,对于症状比较严重的自身免疫性胃炎青少年患者,可考虑使用大剂量的胃泌素替代疗法,以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