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急性阑尾炎术后如何护理
作者: 毛雪芬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青少年较为多见。急性阑尾炎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且术后护理工作至关重要。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精心科学的术后护理有助于他们快速恢复健康,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介绍青少年急性阑尾炎术后如何进行护理,旨在帮助青少年早日康复。
生命体征监测
对于急性阑尾炎手术后的青少年患者来说,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是非常重要的护理环节。医护人员应每隔4 个小时测量1 次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和呼吸等生命体征,连续测量3 次,确保生命体征处于正常且稳定的状态。生命体征能直接反映青少年患者身体的基本状况,如果在测量过程中发现体温升高、血压不稳定或脉搏、呼吸出现异常变化,可能提示身体出现问题,医护人员应及时处理,避免引发严重并发症。
稳定的生命体征对青少年患者的康复具有关键作用。术后,青少年患者身体比较虚弱,抵抗力相对较弱,若生命体征发生变化可能提示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感染、腹腔出血等。持续的观察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为青少年的术后恢复提供有力保障。
疼痛管理
一般情况下,随着麻醉效果逐渐消失,青少年患者的伤口会出现疼痛,这是术后较为常见的现象。首先,医护人员应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轻中度疼痛可以遵医嘱给予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中重度疼痛可以遵医嘱给予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此外,利多卡因贴剂、喷雾剂等局部麻醉药,可通过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来缓解疼痛。它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小等优点,适用于特定部位的疼痛。
在使用镇痛药物的过程中,家长应密切观察青少年的反应,如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嗜睡、意识模糊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处理。同时,正确处理伤口疼痛,保证青少年患者拥有良好的睡眠,对于身体的恢复非常重要。
饮食调整
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当日,青少年患者需要禁食禁水。这是因为手术过程中,肠胃受到了刺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的蠕动。如果过早进食,可能会加重肠胃负担,引发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
当青少年患者排气后,意味着肠胃蠕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时可以适当摄入一些流食,如米汤、菜汁、果汁等,这些食物易于消化,不会给胃肠带来负担。同时,因患者术后身体比较虚弱,应注意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引起消化不良等。随着身体的恢复,可以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食物,如小米粥、烂面条、菜泥等,既能提供营养,又有助于肠道的进一步恢复。当身体恢复到一定程度后,患者可以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尽量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或引发其他不适,不利于身体恢复。
尽早活动
急性阑尾炎手术后8 个小时,青少年患者可以尝试下床活动。尽早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恢复,还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气,减少肠粘连的发生率。肠粘连是阑尾炎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肠粘连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需要再次手术。
在青少年活动过程中,家长要积极鼓励他们,不要因为害怕伤口疼痛而抵触活动。术后适当行走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还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但是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与过度劳累,以免导致伤口裂开或引起其他不适症状。
术后早期,青少年患者应先在床边站稳,适应后再在病房内缓慢行走,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和强度,如有不适立即休息。
伤口护理
急性阑尾炎手术后,青少年患者的伤口护理非常关键。术后伤口需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沾水,以免水中细菌污染伤口,引起感染,导致伤口愈合速度减缓,甚至引发并发症。因此,青少年患者在洗澡或擦拭身体时,应使用防水敷料或其他措施保护伤口,降低感染风险。
此外,青少年患者应按照医嘱定期换药,以确保伤口保持清洁并观察愈合情况。如果发现伤口出现红肿、渗液、发热等感染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抗感染治疗,避免病情加重。一般来说,术后6 ~ 7 天拆线,如果使用的是可以自行吸收的缝合线,就不需要拆线。在伤口愈合过程中,青少年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心理疏导
青少年经历急性阑尾炎手术后,身体承受着疼痛和不适,心理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如担心手术效果、害怕伤口疼痛或对术后恢复的未知感到焦虑等。这些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缓解,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心情,还可能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影响身体恢复。
家长和护理人员应多关注青少年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并通过积极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医护人员可以给青少年患者讲一些成功康复的案例,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还可以鼓励青少年适当进行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如听音乐、看书等,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青少年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术后康复。
结语
青少年急性阑尾炎术后的护理涵盖生命体征监测、疼痛管理、饮食调整、尽早活动、伤口护理及心理疏导等多个方面。家长和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变化,严格按照科学的护理方法进行操作,促进青少年尽快恢复健康,用良好的状态重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