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理念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
作者: 王乙燕
当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治未病”是我国古代医学家提出的一种预防思想,是传统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预防性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学生没有发生心理问题之前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为“治未病”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治未病”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减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频率,防止心理问题的恶变,将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
立足心理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学
“治未病”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的心理健而有力,从而心理“不生疾患”。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应当是心理健康课堂。心理健康课采用心理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集体性的心理健康教学,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教授心理健康知识、方法和技能,增强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应该积极利用心理健康课,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根据学生心理认知特点,优化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效,培养学生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譬如,针对有些小学生不能正确分辨勇敢与逞强,有时出现逞强争斗行为,教师可以开展“勇敢与逞强”主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游戏导入引出勇敢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故事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勇敢;通过对多组生活场景的观察判断,引导学生区辨真勇敢与假勇敢,弄清楚勇敢与逞强的区别;通过组织学生说一说,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的勇敢事例,结合自己的经历说出“心中的勇敢”。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勇敢的表现,能够正确辨别勇敢行为和逞强行为,懂得面对危险处境时要勇敢机智,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与顽强的意志。
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治未病”理念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全方位实施育人,全体教师参与。可以采取全员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倡导全学科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学科课程中蕴藏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语文、科学、体育、美术等学科课程。全体教师应当积极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捕捉和利用合适的教学契机,巧妙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育德润心,给学生塑造品格。譬如,小学语文《精卫填海》一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本课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是感受精卫填海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学生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品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领会诗文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励学生学习精卫的善良勇敢,教育学生要不怕困难,做事情要有恒心毅力,培养学生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
依托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抗压能力
小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差,抵抗压力的能力比较弱,当他们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容易出现畏惧、焦虑等问题。培养学生抗压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升学生抗压能力如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是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治未病”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门径。
想要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必须让他们亲自去实践经历,只有在活动中体验,汲取营养,才能增强本领,强大内心,提升抗压力和抗逆力。教师应当为学生搭建实践体验的平台,提供磨练意志的机会,多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队活动、劳动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例如:开展“阳光心态、健康成长”主题班队活动,组织学生讲励志故事、演抗压小品、做合作游戏,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一些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园艺劳动、生产劳动、家务劳动等活动,通过各种劳动增加人际交往,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劳动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通过劳动实践和体验,感受劳动的辛劳,提升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编织立体网络,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艰巨繁重的润心工程,如果单凭学校教师的力量,没有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很难确保工程任务的完成。因此,要想保障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必须家校社齐心合力,编织立体教育网络,聚合多方力量协同育人,共同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在立体教育网络中,学校是中心,家庭是经,社会是纬,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学校教师要发挥核心枢纽作用,要发展与维系好家庭和社会的沟通管道,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要开发和利用好社会人力和物力等教育资源,共同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譬如,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孩子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的情况,共同商讨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水平。教师可以建议家长每天晚上抽出10 分钟时间,倾听孩子的声音,多与孩子交流,洞悉孩子的心理,化解学生的压力。为了加强家校沟通,学校还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全员家访活动,走进每个孩子的家中,实地常看家庭教育环境,与家长近距离交谈,探寻孩子心理问题的根由,帮助家长提高心理教育的实效。
“治未病”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为学生润心和强心。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心理课程学习,开展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抵抗逆境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