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防治校园欺凌

作者: 杨刚 裴靖彩 翟利杰

校园欺凌严重影响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甚至会对其未来造成长期负面影响。防治校园欺凌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通过功能整合与有效的实践策略,营造安全、和谐、友善的校园环境。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功能整合

1. 家庭功能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在校园欺凌防治中,家长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向孩子传递友善、尊重、包容等价值观,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和社交情况,及时发现孩子是否存在欺凌他人或被欺凌的迹象,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2. 学校功能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承担着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重要职责。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法治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让学生明白校园欺凌的危害。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健全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机制,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欺凌事件,对欺凌者进行教育和惩处,对受害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

3. 社会功能

社会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传播正能量,倡导文明、和谐、友善的社会风尚,减少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同时,社会组织可以为学校和家庭提供专业的教育资源、心理咨询服务和社会支持,共同参与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如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举办反欺凌公益讲座等,拓宽校园欺凌防治的渠道和空间。

家校社协同育人在校园欺凌防治中的实践策略

1. 建立沟通机制

搭建家校社沟通平台,如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校社座谈会、建立线上沟通平台等,及时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特别是校园欺凌的相关信息,共同商讨防治校园欺凌的措施和方法,形成信息共享、协同配合的良好局面。

2. 开展联合教育活动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学校可以邀请法律专家、心理咨询师等参与法治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互动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和应对方法;家庭可以组织亲子活动,如参观法治教育基地、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等,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社会可以开展各类反欺凌宣传活动,如举办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防治校园欺凌的良好氛围。

3.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政府应加大对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投入,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引导,开展心理咨询、法律援助、行为矫正等,为受害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对欺凌者进行教育和转化。另一方面,整合社区资源,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心理咨询室等,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和娱乐场所,组织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减少学生接触不良环境和行为的机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