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作者: 郝凯丽 张坤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构建趣味、问题、故事等多元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共情力、批判性思维、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升德育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以“让家更美好”课程教学为例,介绍情境教学法如何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趣味情境:唤醒情感共鸣,培育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理解他人情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依据情感教育理论,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认知发展具有驱动作用。在“让家更美好”课程中,教师将家长提供的家庭影像素材制作成主题为“家的温度”的互动式电子相册,并在课堂进行展示,动态影像与声音的结合能激活学生的情感记忆。当播放到某学生父亲因工作调动长期异地,通过视频为孩子庆祝生日的片段时,许多学生眼眶湿润。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分享相似经历,有位学生讲述自己曾因误解母亲的唠叨而与她发生争吵,在观看视频后意识到母亲话语背后的关爱。这种情感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反思家庭关系,逐渐学会从他人视角理解家人的付出与期待,培养共情能力。

问题情境:驱动深度思考,发展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评估证据和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在“亲子矛盾化解”教学环节,教师基于美国教育家杜威“从做中学”理论,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首先呈现某家庭因作息时间产生矛盾的案例,提出“矛盾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引导学生从生理差异(青少年晚睡习惯)、代际观念(父母健康观念)、沟通方式(单向命令式)等多维度分析;进而抛出“设计一个兼顾双方需求的作息方案”的开放性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同龄人作息习惯数据,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教育诉求。某小组创造性地提出“弹性作息表”,规定工作日统一作息,周末设置家庭共同活动时段。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运用逻辑推理分析问题,还通过数据收集验证观点,最终形成兼具可行性与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发展了批判性思维炼。

故事情境:深化价值认同,强化责任担当

责任意识的培养需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教师选取社会热点事件改编成情境故事:某初中生沉迷游戏导致成绩下滑,父母强制没收手机引发激烈冲突。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分别代入孩子、父母、班主任等角色,开展多轮情景模拟。

在扮演父母角色时,学生需思考如何平衡孩子娱乐需求与学业要求;扮演孩子角色时,则要体会被限制自由的心理感受。经过反复讨论与情景调整,学生提出“家庭契约”方案:明确手机使用时段与学习目标,将娱乐权与学习成果挂钩。课后,有学生主动与父母签订类似契约,并承担家务劳动作为契约履行的一部分。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家庭中的责任,将责任意识外化为具体行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