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作者: 杨丽霞
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对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多元化思政教育体系,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可为计算机专业教育注入新内涵,也有助于高校培养出全面的计算机人才。
基于教学内容,深挖德育元素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注重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塑造自身的思想品德。例如:在教授磁盘格式化操作时,教师可着重强调必须获得许可并做好数据备份,以此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在讲解回收站功能时,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通过深挖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元素,能够有效实现专业知识教学与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
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德育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抽象的专业概念进行具象化展示,并与学生深入分析这些设计理念对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影响,还可以结合国际科技竞争案例以及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视频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直观理解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意义,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全球视野。教师还可与学生对相关主题展开讨论,如“数据结构在医疗大数据管理中的应用及伦理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如“保护患者隐私是医疗行业的基本职业道德,也是数据处理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通过多样化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丰富,有效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个性化作业,加强德育渗透
在课后复习环节,教师可以安排与德育相关的个性化作业,如撰写学习心得或案例分析报告,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加强德育渗透。以“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课程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资料查阅,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球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伦理问题,以撰写调研报告的形式,加深对技术创新与伦理规范同等重要性的认识。在软件开发等实践性作业中,教师可以融入人文关怀元素,如引导学生优化用户界面设计、提升系统易用性,从而培养其关注用户体验、体现人文关怀的意识。通过在作业中进行思想品德元素的融入,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素养。
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更能促进其理想信念的树立、道德品质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品德培养与专业发展的有机统一,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计算机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