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利用教学课件,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作者: 王青青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广泛落实,数学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认知兴趣,还要强化他们的思考习惯、逻辑素养,全面促进小学数学课程发展。教师应以教学课件为教书育人抓手,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生命活力、自学能力,智慧高效地促进学生能力进步。

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教学课件能以直观的信息展示与强烈的感官冲击有效提升数学教学的吸引力。在教学课件的辅助下,教师能以贴近生活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地引导小学生融入数学知识学习情境中。

以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章“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人民币·教学课件”,引导小学生在积极观察、主动思考中逐渐掌握人民币相关知识。小学生通过教学课件不仅能够掌握“元、角、分”的类别知识,还能直观识别并区分“硬币、纸币”两种币种,从而轻松愉悦地融入到科技情境与知识情境中。此外,小学生还有机会见识到早已退出货币流通范畴的币值“分”,如“1 分、2 分、5 分”等,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还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从而驱动学生更有动机学习数学知识。

增强体验感,强化理解能力

在教学课件的辅助下,教师能以有趣且有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进而强化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课件的使用,有助于小学生快速体验到进步的喜悦与成功的满足,持续强化认知活力,提升思维高度,释放主观能动性。

以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章“分类与整理”的教学为例,教师依托多媒体设备,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多种分类情境,并展示各种生活实物图片,进行分类训练,以此强化他们的分类整理意识。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化的“实物整理活动”,学生需要基于实物的用途、颜色、形状、材质等思考分类与整理的方法。在教学课件营造的轻松氛围下,学生可以实现快乐学习,并逐渐形成认知兴趣,提升理解能力。

“虚拟教师”,提升自学能力

教学课件能够成为小学生自主学习、课程进步的“虚拟教师”,融入到“双师型教学模式”中。在教学课件的辅助下,教师能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推理能力、交互意识以及科学思想,提升自学能力。

以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章“观察物体(一)”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为学生们展示“观察物体·教学课件”,指引小学生快速完成观察方法的学习。然后,引导小学生进行前面、侧面、上面等多角度的观察活动,在学以致用中进行方法验证。通过教学课件,小学生能够快速获得趣味感、进步感以及兴奋感,淬炼自学能力。

小结

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教师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规律总结能力、知识汲取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旨在让小学生成为开心快乐的知识学习者。为实现这一目标,数学教师应以教学课件为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实基点,建构高品质、高效益的育人生态,使小学生能够愉悦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通过实践淬炼自学能力,逐渐习得数学核心素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