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心理地图”教学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作者: 赵毓典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是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关键工具。“心理地图”作为地图在学生头脑中的记忆表象、形成与积累,是构建完善知识体系、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前提。本文介绍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构建“心理地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地理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构建“心理地图”框架培养学生科学探索意识
在对学生构建“心理地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地图讲解地理问题、现象,在引入新课时多使用地图,让每节课的讲述都能落实到地图上,引导学生借助地图分析问题、记忆知识、找规律得结论等,以此强化学生的地图意识,使学生建立“地理离不开地图”的学习思维,从而构建“心理地图”框架。
例如:在《海陆的变迁》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使地图更清晰鲜明、重点突出、结构整齐,使学生能顺利进行图文转化,实现“心理地图”完善性地建立。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从而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发展探究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标记出喜马拉雅山脉、地中海、红海等典型区域,并提出问题:“在世界地图上,喜马拉雅山脉所在区域可能发生过怎样的海陆变迁?从地图上哪些线索可以推断出来?”引导学生分析典型区域的海陆变迁证据。针对板块边界问题,教师让学生在板块构造图上找出板块的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来,并设计问题:“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会出现哪些地理现象?”在问题与读图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与地图知识进行深度融合,建立更为完善的“心理地图”框架结构,并对板块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形成科学探究意识。
构建“心理地图”立体图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开展填图训练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提升会发挥重要作用。小组合作进行填图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为立体的“心理地图”,培养协作能力。
例如:在《地形和地势》教学时,因学生容易出现地形和地势混淆的问题,所以在引导学生读完地形图后,教师应该立即开展填图训练,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地形图,标注出我国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并且交流它们的特点和分布特点。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在地形图上标注出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界线上的主要山脉名称以及一、二、三级阶梯主要地形区名称。学生在填写完毕之后,可以互相调换批改检查,有错误的地方应马上改正,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学习,积极发表意见,通过思维碰撞建立更为完善的“心理地图”。通过交流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心理地图构建方法,有效提升的团队协作能力,发展地理核心素养。
“心理地图”的构建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读图训练构建“心理地图”框架,开展填图构建“心理地图”立体图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