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促进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作者: 陈字海
小学是儿童认知与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其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阶段。小学生对善恶美丑、规则秩序的理解尚处于萌芽状态,极需系统、科学的引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承担着基础道德教育的责任,也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法治社会的运行逻辑。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热爱集体等基本道德规范,同时了解法律常识,明白规则存在的意义,培养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生活化、情境化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和反思,从而把道德认知内化为行为准则,把规则意识转化为自我管理的能力,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培养规则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如“红绿灯游戏”“班级公约制定”),让儿童明白:规则不是束缚,而是保障集体安全的“隐形护栏”。7 ~ 12 岁是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关键期,课程中“情境判断—后果分析”的思维训练,能有效增强大脑执行功能,提升自我控制力。例如:开展“如果没有规则”主题辩论,学生通过模拟交通混乱、食堂插队等场景,可以自主总结出“规则让生活更高效”的结论,从而有助于学生减少班级课间冲突。
在教育目标日益强调“知行合一”的今天,课程实践不仅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延伸,更是学生人格成长和社会认知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通过具体行为来理解抽象概念。因此,学校应积极拓展第二课堂资源,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如“文明礼仪监督岗”“模拟法庭”“社区志愿服务”“红领巾护绿行动”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责任、规则与公民意识的真实意义。这些活动应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目标紧密衔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活动后开展反思与讨论,让学生在回顾中提升判断力、在交流中形成观点,从而推动道德与法治教育从“认知层面”上升到“信念层面”。将课程内容融入实践,让道德体验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够使他们逐渐成长为具有良好品格与公民意识的新时代青少年。
培育心理韧性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道德问题(如“被同学误解怎么办”),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并分享感受,培养冷静思考与灵活应对的能力。
通过情景剧、角色扮演(如模拟面对考试失利、人际冲突),引导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学习换位思考,并练习表达情绪、寻求帮助的技巧。
挫折教育融入课堂。在课堂任务中设置适当挑战(如小组合作完成复杂任务),允许学生经历“失败—反思—调整”的过程,教师及时引导总结,强化“努力比结果更重要”的认知。引导学生理解“挫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培养乐观、坚持的价值观。例如:学习革命先辈或当代模范人物(如科学家、运动员)面对失败仍坚持理想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组织公益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行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面对困难(如不被理解、任务艰巨),体验坚持与突破的成就感。
另外,应促进家校协同,强化心理支持系统。家庭延伸任务,布置亲子互动任务(如与家长分享“本周克服的一个小困难”),鼓励家庭讨论应对挫折的经验,增强学生的情感支持网络。结合课程内容,引入简单的心理调适技巧(如深呼吸、积极自我对话),并推荐家校共读的绘本或视频资源(如《挫折不可怕》系列)。
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教育对青少年而言,更是价值引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拔节期”,这个阶段的他们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但也伴随着自我意识增强、情绪波动明显、是非判断尚不成熟等特征。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和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品质与行为方式。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尊重他人”“依法行事”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清晰的是非标准和行为底线,避免盲从、冲动和越界行为的发生。尤其是在网络日益普及、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今天,青少年更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帮助他们辨别真假、识别善恶、分清责任,进而形成稳定的价值认同与健康的心理。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作用绝不仅止于校园阶段,它更是一种影响终身的“社会导航力”。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青少年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多元的价值选择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他们将难以在变化中保持自我、在困境中坚守原则、在成功中不忘责任。而通过系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青少年能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在规则中自由、在责任中行动、在公平中追求个人发展。以法治意识为例,它不仅让青少年懂得遵纪守法,更促使他们在面对侵权、欺凌、诈骗等问题时具备自我保护与依法维权的能力;而道德素养的提升,则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更具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力量,它不仅关注学生当下的行为规范,更着眼于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远不止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还能帮助儿童理解社会规则、感知他人情感、应对心理挑战。家庭、学校与社会应该形成教育合力,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心理韧性,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促进青少年成长为有温度、有底线、有韧性的新时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