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美术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刘同银

在高中美术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0

高中美术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使命。当前高中生不仅面临学业压力,还承受青春期心理变化的挑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美术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媒介,具备调适心理、释放压力的功能。美术课程的活动形式多样,从绘画创作到艺术展览,为学生提供了表达情感的独特平台。本文从课程设计、艺术表达与审美氛围营造3 个方面,介绍在美术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融合心育元素,优化美术课程设计

在高中美术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将心育目标与艺术教学有机融合,教师可在教学目标中增设情绪识别、压力转化等心理健康维度,通过主题性创作引导学生将内在心理状态外化为视觉符号。这种转化过程既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觉察,又能通过艺术语言的再创造实现心理疏导。

以人教版高中美术第二单元中国美术鉴赏第5 课《书为心画- 中国书法》为例,教师可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以书养心”的理念。课堂伊始,教师通过展示王羲之《兰亭序》的“中和之美”与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愤之气”,引导学生观察书法线条的节奏、墨色变化与创作者心境的关联,启发学生理解“字如其人”的深层内涵。随后,设置“情感书写”实践环节,要求学生以楷书、行书两种字体书写同一首古诗,并在创作过程中记录自身情绪变化。例如:楷书的工整严谨需学生凝神静气,有助于平复焦虑;行书的流畅自由则能激发学生释放情感,感受舒展心绪的愉悦。创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书体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并鼓励其结合个人作品分享创作时心得体会。一名学生在交流中提到:“写楷书时,每一笔都要控制力度,就像在整理自己杂乱的情绪;而行书让我抛开约束,笔尖随着心情流动,整个人轻松了许多。”这一过程不仅深化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更使其在实践中意识到艺术表达对情绪调节的作用。通过此类课程设计,美术课程将技法训练转化为心理疗愈的媒介,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自我觉察与心理成长。

创新艺术表达,搭建心理疏导平台

艺术表达作为非语言的沟通媒介,能够突破理性思维的局限,帮助学生将潜意识中的情绪体验转化为艺术符号,从而为心理疏导提供自由的表达空间。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民间美术的象征体系转化为情绪表达的视觉语言,通过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搭建心理调适的桥梁。这种创作过程既能传承文化记忆,又能让学生在符号重构中完成情绪转化。

以人教版高中美术《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心灵图腾”主题创作活动。课前,教师展示陕西剪纸中的抓髻娃娃、山东面塑的福寿纹样等具有祈福纳吉寓意的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造型特征与文化象征。在实践环节,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创作承载个人情感的“心灵护身符”。有的学生用绛州剪纸技法剪刻层叠绽放的莲花,通过不断重复的镂空纹样表达学业压力下的疲惫;有的学生借鉴惠山泥塑的朴拙风格,捏制环抱书本的孩童形象,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投射对亲子关系的思考。创作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突破传统图式规范,允许采用非常规色彩组合——如用靛蓝渲染的喜庆窗花、朱砂点染的忧郁门神,通过视觉语言的叛逆性重构实现情绪转化。作品完成后,采用匿名互评方式开展读心猜谜:同学们根据作品造型特征猜测创作者的情感状态,创作者随后揭晓创作初衷。这种剥离身份标签的互动,既保护学生隐私,又让他们意识到艺术表达的疗愈价值。最终,教师将学生作品布置为心灵博物馆,使美术教室成为承载集体情感记忆的治愈空间。这种将民间美术语汇转化为心理疏导载体的实践,既传承了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又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文化认同与情感宣泄的双重路径。

营造审美氛围,培育积极情感体验

在高中美术课程中营造沉浸式审美氛围,能够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获得感官与心灵的双重浸润,从而培育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教师可构建兼具艺术质感与心理安全性的活动场域,让学生在协同创作中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当学生置身于充满艺术的创作空间,其视觉、听觉与触觉的多维感知将被充分调动,这种全身心的审美投入不仅能缓解学业压力,更能帮助学生在艺术共鸣中建立积极的情感联结,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以人教版高中美术第二单元摄像的媒介与表达第4 课《分工与合作——创作流程》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光影叙事主题创作活动。课程开始,教师将传统教室改造为专业影棚,通过柔和的环形灯光、米色背景幕布与轻音乐营造静谧的创作环境。学生以4 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校园生活”主题自由构思,组长统筹分镜设计、模特指导、拍摄执行与后期修图等环节。在角色分配环节,教师引导组员根据性格特点选择岗位:细致耐心的学生负责分镜构图,善于沟通的负责指导模特动作,具有技术特长的操作单反相机,熟悉软件的同学则专注后期调色。创作过程中,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运用黄金分割构图法捕捉动态瞬间,通过冷暖色调对比传递情感温度。在集体赏析环节,学生发现第三组作品《课间》通过俯视角度抓拍散落的文具与交错的手臂,定格了同窗互助的生动场景,画面中自然流露的协作精神引发强烈共鸣。活动尾声,教师组织学生用便利贴书写创作感悟,不少学生提到当看到光影定格住真挚的情谊,内心充满温暖的力量、团队配合让艺术表达更有深度。这种将审美体验与情感培育深度融合的创作实践,使学生在艺术表达中建立起积极的情感认知,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渗透。

在高中美术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将艺术教育与心理关怀相结合。学生在主题创作中认知情绪、在作品展示中建立自信、在集体创作中调节压力的过程,实质是艺术表达与心理成长的双向建构。这种非指导性的心育渗透模式,既保持了艺术活动的自主性,又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身化。教育者需持续探索艺术与心育的融合边界,使美术课程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美育土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