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方法

作者: 李世雯

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方法0

儿童侵犯行为是儿童社会化不良的体现,是当今社会比较常见也颇受关注的问题行为,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人格问题,甚至犯罪。儿童侵犯行为包括对他人身体攻击、对他人使用言语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校园霸凌”现象就是儿童侵犯行为的一种体现。本文将介绍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方式,以期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排除一部分生物学因素,社会环境是儿童侵犯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从出生就具有模仿能力,家长对待孩子或他人的态度、行为会让孩子在潜意识中模仿。此外,情绪、情感具有传递性,生活在充满焦虑感或者父母经常吵架、相互攻击的家庭环境中的儿童也会产生焦虑情绪,可能产生侵犯行为。

2.大众传媒因素

如今已经进入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儿童每天会通过影视、新闻、短视频等接触到各种信息。然而,儿童时期的学习能力发展得非常快,儿童过多接触暴力、攻击性信息,会使其潜移默化模仿而出现侵犯行为。

如何干预儿童侵犯行为?

1.进行角色扮演训练

让儿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他人的情感与世界,即运用同理心。侵犯行为分为敌意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前者的目的是对他人造成实质性伤害,即针对个人的敌意性情绪而实施的行为。后者是实施侵犯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一些孩子拉帮结派、欺负他人是为了让别人感觉自己很厉害,并不是要真的伤害对方,利用角色扮演训练可以有效减少该类侵犯行为的发生次数。

2.减少对侵犯行为的关注和奖励

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霸道”是有气魄的体现,因此会在孩子做出一些侵犯行为的时候,进行言语上的夸赞,甚至物质奖励,这样会增加孩子做出侵犯行为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应减少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关注和奖励,教育儿童形成正确的认知。

3.减少冲突环境

一些儿童可能会将在家庭环境中产生的焦虑感或负性情绪转移到同伴身上;或者在侵犯环境中,使用超出自我防卫的侵犯行为;或者在冲突环境中,认为只有侵犯他人才能不被侵犯。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家庭环境是减少儿童侵犯行为的前提。

4.利用大众传媒培养解决问题的技巧

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儿童在面对冲突、挫折的情况下做出理性、建设性行为,如可以通过儿童节目的科普讲座、角色扮演类游戏、少儿主持的行为示范等,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技巧。

经常侵犯他人的儿童往往会存在某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其道德、人格的发展。因此,加强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关注,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