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 张传东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表示,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一种思想,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以看出,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
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学习、仔细观察、科学记忆、思维与想象力的训练、学习方法等多种形式。例如:认真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刻苦、努力地学习;其次是仔细阅读、深度思考,达到真正理解并学会的目的;最后是练习或应用,并学会拓展与创新。知识和技能是支撑一个人对自己、家庭和国家作出贡献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幸福生活的支点;树立远大理想,以模范人物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实现从知识和技能到心理认知双方面的学以致用。
观察力的训练,可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了解大自然的风貌及动植物的生长规律、类型等,并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特点及规律。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与风、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动物的习性与活动情况等,通过详细地观察,得到答案,并找到相应的理论和依据。例如:雨过天晴后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其原理是什么?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回答并加以解释,让他们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总结出相应的特点与规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包括作息习惯、卫生健康习惯、饮食习惯、用眼习惯、运动习惯等。而当今电子时代,许多孩子会沉迷网络,玩手机到深夜,入睡晚,不能按时起床,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不仅影响了学习,还对身体健康造成消极影响;饮食方面,青少年需要少吃或不吃垃圾食品、碳酸饮料等,不挑食、偏食。
品德习惯
品德习惯包括诚信、礼貌、责任、感恩、乐观、向上、向善、向美等优秀品质。以诚信训练为例,应引导孩子认识何为诚信,懂得诚信对人品质影响的重要性,做到同学、伙伴之间讲诚信,久而久之形成了讲诚信的习惯;讲礼貌,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打招呼;用向上、向善、向美的心态面对生活与挑战;不要攀比、嫉妒、怨恨,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格,改正不良心态。长期的消极情绪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还会使其身体产生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做事习惯
做事要有计划,适当灵活、变通,要会找到重点,辨别真假,执行有力;珍惜时间,乐于助人,关心他人。这样才能抓住重点,放弃杂事,高效做事。一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做事习惯,考虑事情时较为片面,不能动态、立体地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总是徘徊、难以下定决心,导致无法大胆地决策与办事。
例如:在生活中有几件事要同时处理,可以根据事情的大小、重要性等排出先后顺序,按顺序一件一件地处理。遇到此类问题时,处理事情要灵活,做到有的放矢、挑重点,特别是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处理,要明确事情的重要性、唯一性或重复性。在信息内容众多、范围广、渠道多等形势下,要根据信息源的正确与否进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处理,精准分析问题的正确与否,以免判断失误。
安全习惯
安全习惯包括交通安全、生活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自然安全等。好的安全习惯会帮助儿童青少年避免受到伤害,营造更加安全的生活、出行、学习环境。例如:不要到危险地方玩耍,不要单独游泳,不要到偏僻角落游玩等;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生活中要正确使用电器和煤气;学会识别网络信息的优劣,不要被错误的信息误导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社交习惯
社交习惯包括识人、交友、合作、分享及情绪管理等。在与人交流时要仔细倾听,保持态度端正;当别人发言时不要随意打断,听明白讲话的内容、理解其意图后,再进行交流;学会倾听、理解、总结。在与别人交流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概括、升华、借鉴,既能理解别人的意图,又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共鸣。
当自己的意见与他人不同时,要换位思考、多理解和宽容,不要轻易发火、争吵,影响交流的继续进行,一定要考虑问题的另一方面,学会动态思考问题,系统解决问题,克服自私、自我、自利的狭隘思考方法。当交友水平提升后,接触的人更多,思维的碰撞也会更多,此时加深交流的深度,成为更高思维、更有能力、更有水平的人。
小结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训练,对他们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家长应该在孩子0~12岁年龄段时刻关注其成长情况,培养其良好习惯,确保他们身体健康,成为有创造力、品德高尚的孩子。
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科学的认知和教育理念很重要。首先,孩子的模仿力比较强,会模仿家长的行为习惯,家长的一些不良行为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家长要做好表率作用,与孩子共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品德教育也很重要,好的品德、性格会影响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