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教育中增进师生信任?
作者: 张进珠师生信任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增加自信心,毫无压力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但是,有的教师经常以说教者的语气给学生灌输思想,或者怀疑学生的能力。由此,学生也经常抱怨教师不信任自己,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都很烦恼,这既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那么,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呢?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增进师生信任的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教师与学生互相理解,在交流互动中增进感情,从而建立信任感。
首先,教师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避免让学生感到落差。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明白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优势和长处各有不同。教师应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用发展的眼光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教师不能歧视、讽刺和挖苦学生,更不能变相体罚学生,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给予学生尊重和信任,相信教育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最后,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把握沟通的技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动观察学生,与学生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增进双方的情感联系。此外,教师要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如班级微信群、公众号等,分享课程、感悟,增进与学生的互动和了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2.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发扬民主教学

为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增加师生信任。例如:定期开展主题班会、辩论会等,让学生自己组织,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活动策划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联系,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为表示对学生的信任,教师可结合学生个人特点、长处,给学生委派任务,如担任班委、班主任小助手等,尽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让学生感到尊重与信任。
3.言传身教,做好示范者角色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良好习惯、行为的示范者,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规范自身行为,做好示范者角色,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更要亲力亲为。此外,教师的学识、能力和人格是提升师生信任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用丰富的学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崇高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信服。
4.改进评价方式
评价学生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不同的评价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改进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明确评价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通过改进评价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从而增进师生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