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荡气回肠的大地壮歌

作者: 李兴盛

一曲荡气回肠的大地壮歌0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恰到好处地诠释了彭学明长篇小说《爹》的深邃旷远。当我捧着厚厚的上下册两本书时,激动、好奇、感恩等情愫一股脑地催促着我废寝忘食、一鼓作气地读完。

午夜时分,我读着书、流着泪,数次哽咽,书页上多处浸润着我感动的泪滴。我深感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大地壮歌,是一首湘西父辈的生命长歌,是一部发生在湘西土地、华夏大地可歌可泣的爹和无数个像爹一样父辈的家国史。瞬间,在我的心底升腾起一股中华儿女的浩然之气。

卢卡奇说过:“一个人的发展是一条与整个世界相联系的线索,通过这条线索,世界被展开。”书中,正是作者用生命追寻生命,通过爹的传奇经历,给我们展开了湖南湘西大地历史时代中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

作者的写作手法别具一格,大胆把电影蒙太奇手法运用到小说中。当作者在家谱里看到关于爹的寥寥几笔:“彭文科,又名彭家云,男,1916年生,1971年卒,湘西保靖县复兴镇熬溪村人,人称彭木匠。参加过淞沪会战、常德保卫战和雪峰山保卫战,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是英雄、功臣。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彭学明……”他开始疯狂想象爹的模样,寻找爹的气息,他想要走进爹的村子,听乡亲们讲述爹和父辈们的一生。

作者把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这样大跨度的时间,浓缩在湘西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巨变中,用电影的创作手法,拉大视角的长度,拉宽聚焦的角度,多微面、多维度、多镜头,起承转合,把一个个关于爹和父辈的日子变成一帧帧画面,淋漓尽致地给读者呈现出湘西山高陡峭、树木茂盛的特殊土地塑造出一群民风剽悍、英勇善战、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父辈群像图。

湘西大地犹如一本厚重的史书,四时皆秀色,无处不风光。《爹》这本书格局之大,气势恢宏,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而湘西大地犹如一首激昂的史诗,用红色文化、红色基因,湘西儿女战天斗地、感天动地换来了山河无恙。《爹》是恢弘壮阔的英雄史诗,令人豪情满怀,催人奋进。

书中人物众多,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小说一开始就用一个宽大恢宏的镜头对准了五叔彭文明,从五叔的讲述中开始了对爹的了解,层层递进,直抒胸臆。面对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作者以彭武豪、彭家云、向顶天“三兄弟结拜”为中轴,绘制了湘西、乃至中华儿女淳朴善良、剽悍勇猛、豪爽侠义的精神图腾,呈现了先辈、父辈、儿孙等一辈又一辈人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既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接力,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

《爹》是一部大书,不仅有60多万字的大体量,而且立意大,站位高。全书涉及到的线索众多、事件众多,既有淞沪会战、常德保卫战、雪峰山保卫战、志愿军抗美援朝等巨大战役,也有改革开放等重要事件。作者炉火纯青地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战火纷飞的战争场面用一帧帧镜头有机连在一起,把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鲜活丰满,把精彩的故事情节表现得酣畅淋漓、催人泪下。

作者不仅写作手法巧妙,而且语言细腻优美、形象动人。例如:当五叔张嘴讲述爹时,那两片年久失润而极度干裂的嘴唇,就像核桃挤破的模样,漏风,漏雨,漏碎屑。爹的一个个故事,像一片片细碎的核桃仁,从五叔干瘪的核桃唇里一点一点地漏出来。书中类似这样精妙绝伦的句子,数不胜数。

湘西的一山一水、一木一草,都是作者记忆的珍宝、写作的源泉。作者想爹、爱爹、爱湘西,写的不仅是自己的爹,也是湘西的父辈史诗,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一下子拔高了小说境界。整部小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那书中似乎处处有父亲的身影,他们穿越了时空和读者的灵魂对话。阅读这部小说,与作者一同触碰到人性的善良和初心,我的心也随着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久久不能释怀。

吉尔·德勒兹认为,写作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生成事件,永远没有结束,永远正在进行中,超越任何可能经历或已经经历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把生命和灵魂都深深地寄放在了小说中,用生命深处饱满的情感,创造了有高度、有温度的文学精品。作者虽然没有见过爹,但在五叔、四叔、武豪干爹等湘西故土所有父辈人的讲述中,不仅“看到”了爹,而且和爹心心相印,这就是一种生命溯源的追寻,是血脉基因的连续,是人间爱的回归,更是一种家国情怀的奔赴。作者说过,我和爹,就像泥和土,我是一块小小的泥,而爹是一块博大厚实的土,泥最终落入、融入到土里。

《爹》是一部有温度的文学作品,它将有深度、浓度的人间情谊和有高度、厚度的家国情怀,与个人命运、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相依相伴,让读者透过文字见证了无数个像爹一样的父辈,推动历史,创造历史,改变历史。人民就是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人民谱写史诗,史诗铭刻人民,当我们走进《爹》的故事中,民族精神、爱国主义跃然纸上,镌刻心上,用心感悟就能读出生命的崇高意义。千古文脉一华章,以文化人,以文润心,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年轻人要用火热的青春书写新篇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