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儿童护理》课程课堂改革
作者: 吴淑君《儿童护理》课程主要培养护理岗位需要的儿科常规护理操作技能,以及运用护理程序为服务对象提供整体护理的能力,适用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本课程是临床专业课,是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进行《儿童护理》课程课堂改革提出建议。
问题分析
教师不够了解学情。首先,部分教师对当代学生的心理了解不够,不知道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儿童护理》作为核心能力课程,在学时不足的情况下,课堂设计过分强调知识性,信息量大,缺少趣味性。
课程中人文素养渗透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卫生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儿科护理由于患者的年龄、心理等各方面发育不完善,容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生诸多困难。这些情况会使学生认为儿科护理难度很大,进而导致积极性降低,所以人文素养的渗透也需要加强。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教师的高水平教学资源的制作能力,以及使用虚拟仿真系统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有待提高。混合式教学开展不够充分,智慧职教平台仅限于签到、提问、讨论等简单的运用,信息教学设计没有充分运行。
课堂改革措施
首先,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听取一线教师和护士的意见,对接医院标准,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专业课程结构要体现前沿性、专业性。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临床紧密结合,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能用、有用和实用。
其次,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部分教师在《儿童护理》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护理专业知识的教授,课堂上的信息量和知识点非常多,学生学起来很枯燥。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要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是轻松、有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

最后,教师需要利用智慧职教平台优化课堂设计,安排好课堂的每一分钟。例如:课前导入部分,根据教学内容和分析学生学情,采用课前问题收集、课前测试、故事分享、游戏活动、学习利弊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单元模块设计部分,可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中测评、情景体验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部分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提问不定人,有时可选“特色”学生,问题难易要提前设计好。
此外,课堂上要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在传授护理相关知识时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护理事业,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可以经常与学生分析专业现状和岗位需求,使用虚拟仿真基地进行实训教学。比如,新生儿窒息复苏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教学,让学生既能感受到虚拟情景中的复苏流程,同时又能对模拟娃娃进行按压和给氧等操作,进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些网络资源既具备线上教学浏览资源的方便性,又兼备线下教学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能及时反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效果,有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