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常见心理困扰及学校应对策略

作者: 袁飞飞 赵萱婷 刘鑫 张佳佳

高中生常见心理困扰及学校应对策略0

高中生常见心理困扰

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过渡阶段,在激素水平变化、自我意识发展及学业压力等方面容易诱发情绪的波动。同时,各类压力的存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关怀、理解和包容等都会使高中生出现心理困扰。高中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如下:

1.抑郁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高中生学业压力大,心理认知发育不成熟,较敏感,遇到困难容易出现自我否定和无价值感,产生无助、无用、无望等心理,逐渐发展为抑郁状态。青少年抑郁症会出现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对日常生活失去兴趣,自我评价低,过度敏感,注意力下降,睡眠、饮食异常,严重者可能出现自伤或自杀。

2.焦虑

部分学生会在考试前后、甚至是整个学习周期,都会出现神经紧张、失眠、心慌、头晕、恶心等躯体症状,这是焦虑的典型表现。其中,人际关系不佳是高中生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

3.强迫

还有部分高中生会反复出现怀疑、担心或恐惧等强迫观念,或者明知不合理却难以控制而不得不进行的动作,即强迫行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可能会涉及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日常生活。

高中生常见心理困扰的学校应对策略

1.用好心理筛查,守住学生心理安全底线

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结合筛查结果,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在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上,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是识别、疏导、关注和提醒。比如,每次心理筛查、评估结束后,学校都要反馈访谈学生的评估结果,情况严重的要给学生家长出具书面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告知书,并要求家长带孩子外出就医。同时,班主任、任课教师必须密切关注这一部分学生,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要特别关注的同时不能给他们增加心理负担。

一些家长对心理疾病持有根深蒂固的“病耻感”,因此不重视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有的学生心理筛查预警了,心理老师找家长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及亲子关系时,个别家长仍在反复强调学生心理很健康,甚至坚持己见,拒绝访谈。对这部分学生,学校更应重点关注,积极做好学生和家长各方面的工作。

当然,心理筛查也不是万能武器,有些学生不想把自己的问题暴露出来,因此在问卷筛查中会撒谎以得到一个合理的分数而不被预警。所以,这类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就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细心观察,一旦发现学生有异常,如果自己处理起来有难度,要及时找心理老师。情况不太严重的,心理老师可以进行心理疏导;情况严重的,应要求家长带孩子外出就医,尽到提醒责任。如果专业医生认为学生应该接受专业治疗,那家长和学生就应谨遵医嘱。只有这样,才能守住学生的心理安全底线。

2.抓实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现实存在的心理困扰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其个性发展。

(1)构建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科教学渗透: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学科渗透可以一举多得。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心理品质,如注意力、智能、发散思维等,对学生的整体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班级教育渗透:班主任对学生动态能及时把握,在心理健康教师体系形成规模之前,班主任一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把关人。对此,继续延续班主任的相关职责,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班级教育中,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双重发展。

学校活动渗透: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正能量的阳光少年。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彰显学生个性色彩,锻炼学生能力,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2)打造专业化软硬件设施

完善教师人才体系建设:进一步引进专业人才,扩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对于人才短缺的学校,可采取定期培训等方式,提升相关兼职老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配齐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用房:加大设施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用房的建设与配备,并使各功能用房作用最大化,最大程度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心理测评系统:借助各类网络平台,定期科学、有效测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心理档案,做到一生一册,实时追踪跟进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纵向记录、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及时恰当干预。

(3)优化课程组织结构

发挥权威部门职能,建立监督、评估体系,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管理组织,统筹安排各地区、各学段课程内容与进度,严格把控教材质量与授课情况。优化课程结构,因材施教,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细化课程主题与目标,形成有逻辑、可实行、连贯化的完整课程体系。

(4)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共同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祖国、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等优秀心理品质;增强校际沟通,形成互助模式,构建和谐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帮扶组织,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意识,家、校、社会协同努力,发挥各自职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等共同努力,在教育体系设置、资源分配管理、专业资源分化、多科教学融合、监督模式建设等多方面不断不完善,才能打造健康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极应对高中生常见心理困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