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与德育的有效结合
作者: 孔玉荣
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教师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培养合格的新时代人才。有效的班级管理能够为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而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又能促进班级管理的优化和提升。可见,班级管理与德育工作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将班级管理与德育工作充分结合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为此,教师应积极探究班级管理与德育相结合的有效策略,如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等。
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
班级规章制度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促进班级管理与德育的有效结合,教师需要建立健全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在制订班级管理规章制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学习、纪律、品德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进而明确班级管理的标准与规范,从而规范学生行为。在制定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后,教师应主动宣传规章制度,让学生清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和责任感。在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公平、公正性,以增强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班级规章制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学习情况、教育需求及育人要求等,不断完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
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
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成长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在将班级管理和德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在品德上,教师要诚实守信,答应学生的事情要尽量做到。例如:教师向学生承诺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就要安排时间推进活动。同时,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多关心学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与关爱。班级管理制度通常包括禁止学生迟到早退,如果教师想要学生遵守该制度,就要以身作则。例如:在教学时,教师需提前到教室准备授课;若提前结束教学任务,教师也不应离开教室,而是要将剩余的课堂时间用于辅导学生吸收知识。教师以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举止影响学生,能够促使学生在道德与行为上取得进步,从而强化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效果。
加强与家长沟通合作
教师也要在开展班级管理与德育工作的过程中积极与家长交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教育合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式,向家长介绍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与思想道德发展情况,让家长更加了解学生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而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另外,教师可以举办以“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相融合”为主题的活动,并邀请家长参与。例如: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亲子志愿服务活动,这不仅能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还能使家长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品德和行为指导。家长与教师携手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规范学生言行举止,助力学生成长与发展;同时,有利于班级管理与德育工作高效开展,提高班级管理与德育融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