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
作者: 秦付平心理安全是指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稳定、无威胁的状态。这种安全感不仅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和谐与稳定,更源于个体内心的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及人际关系等多个层面。心理安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情绪状态、行为选择乃至人生观的构建。如果对高中生心理安全教育引导不当,会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也会给学校教育带来挑战。学校应积极探索、优化心理安全课程体系,通过创建心理校本课程、建设校园心理健康辅导站、实施心理健康多元活动、心理跨学科共育模式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重视心理安全教育,针对性开展师资培训
学校应重视心理安全教育,师生要改变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应每学期对全校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培训,且心理教师需每月与班主任协同沟通、分析、研判当前学生心理教育问题,经常性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到心理教师指导跟踪、班主任全程关注、教职工经常沟通,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全面保障。
优化心理健康课程,主题性纳入学科教学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必修课程,通过优化教学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常见心理问题。学校应利用校园文化设计心理校本课程,帮助学生建立“一生一档”心理记录,以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主题性课程内容应涵盖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压力应对、职业规格等多个方面,让主题性学科教学策略融入心理课程,帮助学生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从而降低风险行为的发生率。此外,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获得干预。
利用心理辅导渠道,服务性实施咨询方案
心理健康辅导站是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是能为学生提供正确处理心理困扰、实施有效行为干预的渠道和途径。心理健康辅导适用于学生面临压力和焦虑、有情绪问题或心理障碍、关系问题困扰等情况。学校可充分利用心理辅导服务性特点,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同时,还可以利用心理热线、微信群、QQ群、邮箱等,为遭遇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及时、便捷的求助渠道。心理咨询师通过专业的评估和指导,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
探索学科融合育人,交叉性学科共育模式
让心理教育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开展相关教学研讨、课题研究、主题研修等活动,培养其他学科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学校应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以及调节情绪和应对各种压力的方法。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还能够学会如何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冷静和理智,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此外,还要安排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让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不定期开展与心理教育融合的课程研讨。
基金项目:2024年度广西学校安全稳定与应急工作研究课题“学科融合的中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和风险化解行动研究”(项目编号:GXAW2024B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