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需警惕心律失常
作者: 杨小军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人们往往认为心律失常是成年人的“专利”,但青少年同样可能受到心律失常的困扰。本文将介绍心律失常的基本概念、病因、症状、诊断及预防,旨在提高青少年及家长对心律失常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保护青少年心脏健康。
心律失常的基本概念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正常的心脏跳动是由心脏的电信号传导系统控制的,当这个系统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以是偶然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危及生命的。
心律失常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
根据心律的速率分类:①心动过速是每分钟心率超过100次;②心动过缓是每分钟心率低于60次;③心动过速与心动过缓交替。
根据心律的规律性分类:①规则性心律失常指心跳节奏规律,但速率异常;②不规则心律失常指心跳节奏不规则,速率也可能异常。
根据病因分类:①原发性心律失常是由心脏本身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②继发性心律失常是由心脏以外的疾病或药物等因素引起的。
心律失常的病因
心律失常的病因多种多样,涉及心脏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外部因素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律失常病因:
1.心脏疾病
心脏疾病是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之一。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疾病都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2.不良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比如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能刺激心血管系统,导致血管收缩、心跳加快等,进而引发心律失常;酒精可损害心肌细胞,影响心脏的正常搏动,长期大量饮酒也会引发心律失常;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衡,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电生理活动,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因此,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此外,过度运动也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3.物理化学因素
物理化学因素也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电击伤、中暑、药物等因素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律失常。
4.遗传性心律失常
遗传性心律失常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复极延迟综合征(长QT综合征)、布鲁加达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疾病都属于遗传性心律失常范畴。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脏电信号传导异常,从而引发心律失常。
5.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失衡;酸碱平衡紊乱,如代谢性酸中毒或碱中毒,都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6.药物因素
抗高血压药物、抗生素等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出现心律失常。
7.神经系统因素
神经系统损伤或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会出现心律失常。
8.内分泌疾病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高钙血症、低钙血症等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9.其他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
压力和情绪:强烈的情绪波动或压力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运动和体力活动:剧烈运动或重体力活动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症状
心律失常的症状因人而异,可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乏力、气短等。在青少年中,心律失常的症状可能较为隐蔽,更容易被忽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律失常症状:
1.心悸
心悸是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自觉心跳加快、心慌,可能伴有胸闷、气短等症状。
2.胸闷
胸闷可能是心律失常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患者可能感到胸部不适或压迫感,严重时可能出现胸痛等症状。
3.头晕
心律失常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甚至晕厥。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晕厥、抽搐,甚至猝死。
4.乏力
由于心脏功能受到影响,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患者会感到乏力。
5.气短
心律失常可能导致肺部供血不足,引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此外,心律失常还可能导致其他症状,如出汗、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可能因心律失常的类型、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心律失常的诊断
心律失常的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多方面信息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1.心电图检查
常规心电图:这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通过体表电极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可以直观地观察心脏的节律、频率及传导情况。常规心电图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是心律失常筛查的首选方法。
动态心电图(24小时心电图监测):对于常规心电图未能捕捉到的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可以提供更长时间的心电记录,有助于发现偶发性或阵发性心律失常。患者需佩戴便携式记录器,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活动。
运动心电图:在运动状态下进行心电图检查,可以观察心脏在运动负荷下的反应,有助于诊断与运动相关的心律失常。
2.心脏电生理检查
心脏电生理检查是一种有创检查方法,通常用于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通过在心腔内放置电极导管,记录心脏各部位的电活动,可以明确心律失常的起源、传导路径及机制。
该检查需要在导管室内进行,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通过刺激心脏的不同部位,可以诱发或终止心律失常,从而确定其类型和起源。心脏电生理检查对于指导心律失常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如射频消融术等。
3.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利用超声波技术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评估心脏的大小、形状、瓣膜功能及血流情况。超声心动图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具有辅助作用,特别是当心律失常与心脏结构异常相关时。
心脏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提供心脏的高分辨率图像,有助于评估心脏的结构、功能及心肌的活性。心脏磁共振成像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心律失常,如心肌病导致的心律失常等,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
4.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全身性疾病。例如:血常规检查可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或贫血;电解质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这些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为心律失常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并有助于制订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青少年如何预防心律失常
预防心律失常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及时治疗基础疾病等。
1.改善生活方式
保持合理的饮食,避免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有助于降低心律失常的风险。同时,保持适度的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提高心脏适应性。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降低心律失常的风险。
2.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迹象。对于家族中有心律失常病史的青少年,应更加关注心脏健康,定期进行相关检查。此外,青少年还应多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3.及时治疗基础疾病
对于存在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紊乱等基础疾病的青少年,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降低心律失常的风险。同时,避免滥用药物,遵医嘱用药,以免药物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
4.学会自我监测
青少年需要了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症状,如心悸、心跳过快或过慢、心律不齐、头晕、气短、胸痛等,如有异常,请尽快就医。此外,可以使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设备监测心率和节律,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
5.保持良好的心态
青少年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焦虑、抑郁等情绪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可以通过参加心理辅导、运动、阅读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6.避免不良习惯
青少年应避免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这些习惯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同时,避免长时间玩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以免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
7.关注天气变化
天气变化可能对心脏产生影响,青少年应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等疾病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
8.学习急救知识
青少年应学习急救知识,了解心律失常的急救处理方法。一旦出现心律失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救援。
结语
心律失常并非成年人的“专利”,青少年同样可能受到心律失常的困扰。通过了解心律失常的基本概念、类型、病因、症状及预防方法,可以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的心脏健康。家长和青少年应共同努力,关注心脏健康,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