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游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马兴平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教材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随着新时期教育理念的不断优化,教师可以选择将心理游戏融入课堂,以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丰富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本文将介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游戏的运用策略。
依托趣味心理游戏,优化课前导入环节
课前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奠定学习基础与质量的重要环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将心理游戏作为课前导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接下来的课堂开展奠定基础。心理游戏作为一种具有趣味性的教育辅助工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优化整节课教学效率,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做情绪的主人”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心理游戏,营造一种灵活且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氛围。正式教学前,教师邀请3~5名学生到讲台上,自由运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出与情绪有关联的词汇。在这之后,其他同学对这几名同学的状态进行观察,并猜测出相对应的情绪词汇。这种心理游戏简单且直观,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集中于课堂;唤醒学生对情绪的认知与理解,并锻炼学生对于情绪的控制与表达能力。与此同时,游戏的融合也可以帮助初中生快速理解本节课教学主题,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由此可见,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心理游戏,优化教学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依托趣味心理游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生理与心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与价值观在此过程中逐渐成形。然而,由于初中生鉴别是非的能力尚不成熟,在如今信息化时代,他们能接触到大量信息,若教师没有及时加以引导,一些不良信息可能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能够助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学科,教师应当切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从而达成高质量的教育效果。教师可以将心理游戏融入课堂中,带领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感知,并不断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时,为了使初中生可以更加客观地进行自我了解,教师可以设计趣味心理游戏。首先,教师为每位学生分发两张不同颜色的纸,如绿色和蓝色,以便后续区分使用。其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在蓝纸上写下对自己当前情况的评价,旨在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从不同角度进行自我认知,真实地了解自己现状,形成一种更为客观的自我认识。随后,让学生在绿色纸上写出自己对今后的展望。基于《做更好的自己》这一教学板块,依托心理游戏的建构,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进一步完善对自我的认知、评价与期待,从而切实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的可塑性,并对后期的学习与生活制定规划。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心理画廊”这一心理游戏,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当下心理状态,绘制一幅自画像。通过融入美术学科的元素,推动初中生综合素养发展,也为学生带来更加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当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并分析其需求,为后续的心理辅导或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推动游戏在课堂中的合理融入,并使学生能够了解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认知。
依托趣味心理游戏,巩固学生知识应用
课堂总结是巩固学生教学知识的关键组成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若想要提高课堂活动质量,还需要依托趣味心理游戏的辅助,让学生在玩耍过程中做好课堂总结,巩固相关知识。趣味心理游戏能够营造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更有助于学生记忆和巩固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结束前要根据当天教学内容及学生发展特点,设计能够巩固教学内容并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教学内涵的趣味心理游戏。
例如:在对七年级上册《友谊的真谛》《共建美好集体》等知识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促进学生团队合作与小组协作的趣味心理游戏。如开展“沟通与信任”这一心理游戏,学生两两组成一组,其中一位同学蒙上眼睛,另一位同学作为引领者,带领蒙上眼睛的同学走到教师所指区域。在这一过程中,蒙上眼睛的学生需要给予引领者足够的信任,而作为引领者的学生需要细心地观察同伴的状态以及周围环境,调整步伐节奏、及时给出“跨过台阶”等多种口令。通过融入心理游戏,使学生在与同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友谊的价值以及集体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实现对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更有利于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灵活有趣。最终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刻含义,并优化自身后续行为举止和认知,形成良好团队协作意识与正确价值观。
结语
趣味心理游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学习疲劳,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因此,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师应当准确把握趣味心理游戏在教学中的融入契机,结合当前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实际需求,依托心理游戏的融合,使课堂更具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