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刘增艳
小学阶段的学生会面临心理和生理的发育问题,若不能正确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可能会出现厌学、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儿童心理发展需要而展开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变化,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教师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1.保护学生心理健康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2.促进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小学语文教学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和拥有更加丰富的情感,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对语文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升学习效果。
3.顺应教育改革趋势
随着时代的快速变化,我国教育体系也在不断改革,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教学之中,能够增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满足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提高教师重视程度
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定要让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教师考核体系,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考核,给予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
2.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与学生接触时间较长,与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息息相关。因此,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较好的成效,首先要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应该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教师处于良好的心理发展状态时,才能在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时从客观、理性的角度进行判断、分析,进而解决问题。其次,教师需要具备心理健康知识,学校需积极搭建平台,如邀请心理专家进校开展培训等,为教师提供学习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机会;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融合的示例教案,指导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自然地融入语文日常教学中,帮助教师快速理解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
3.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日常教学活动,进而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助力学生理论和情感的全面发展。以《将相和》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材料的收集和角色准备,让学生在沉浸式情境中学习课文内容,既能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课本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学会正视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积极向他人学习、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等,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对课文学习产生好奇,进而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分享演讲活动,让学生能够分享自己的观点,观察自己与他人观点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整。
4.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能够正确反馈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有助于教师增强对学生的了解,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活动,并及时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辅导和帮助。首先,教师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作为评价指标,从多维度出发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正确对待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其次,教师要落实教学评价体系,及时反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果,通过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增强对学生的了解,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此外,学校要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从学生成长角度出发,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全面的教师评价,学校能掌握教师的教学活动质量,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活动的需求,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科学优化,提高教师教学活动质量,保障教学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
结语
在充分尊重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