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游”的姿态
作者: 胡忠喜“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的鱼儿自在空灵,给人一种清净神乐之感。
现代生活仿佛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将人们卷入到无休无止的忙碌中:学生们在学业的赛道上拼命奔跑,为了更高的分数与更好的名次;职场人在写字楼里日夜忙碌,熬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饭。人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身心疲惫,便逐渐忘记了生活原本可以有轻盈自在的姿态。
陶渊明曾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虽身处乱世,却能毅然辞官回归田野,在山水田园间寻得心灵的栖息之所。他晨起而作,日落而息,于东篱下采菊,南山中悠闲,挣脱了世俗的羁绊,以一种超脱的姿态享受着生活的本真。其实,这种 “空游”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喧嚣纷扰中为心灵觅得一方净土,让生命得以舒展呼吸。
杨绛先生在历经岁月沧桑与人生起伏后,仍能保有一颗平和宁静之心。她专注于学问,沉醉于书香墨韵,在文字的世界里“空游”。晚年的她闭门谢客,潜心创作,于平淡生活中感悟生命的真谛,用文字书写着智慧与从容。正是这种不为外界喧嚣与名利所动的精神,让她以优雅的姿态走过漫长岁月,并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
大文豪苏轼曾在《记游松风亭》中记录了自己信步闲游时曾想去往高处的松风亭歇脚,但最终因为“足力疲乏”而发出了“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感慨。因为放弃了虚无的执念,诗人最终“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由此可见,适时的取舍也许可以让人得到意外的收获。
我们应学会偶尔停下脚步,放下手中的忙碌与心中的执念,如空游之鱼般感受生活的美好。如此,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以轻盈的姿态游弋于人生之潭,收获内心的安宁与幸福,让生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上一篇:
下一篇:
编读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