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育路径

作者: 宫祥恢

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育路径0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心理压力大

大学生存在心理压力大的问题。首先,大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导致心理压力增大。其次,家庭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若学生没有获得足够的家庭关怀和支持,情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并逐渐在内心积累,就会导致心理压力增加。社会的过高期望,也可能会使一部分大学生感到压力过大。

2.抗压能力弱

部分大学生抗压能力较弱,面对压力、困难或挫折时,部分心理脆弱的大学生可能容易崩溃或失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应对压力的能力较弱,可能会自我内耗,与周围同龄人的比较和竞争会给自己带来很大压力。此外,家长的溺爱也是部分大学生独立应对挫折能力较弱的原因之一。

积极心理的内涵与特征

1.积极心理的内涵

心理学者塞利格曼曾指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和希望构成积极心理品质,他提炼出世界各地文化普遍接受的6种核心美德:智慧与知识、勇气、爱与人性、正义、节制、精神超越。

积极心理学包含3个层面:①在主观层面上,包括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②在个人层面上,强调积极的个人特质,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③在群体层面上,倡导公民美德,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积极心理品质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动力与标准。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更好地步入社会,更快地适应社会。

2.大学生积极心理的特征

潜隐性:大学生积极心理需要通过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自身会有或多或少的自我改变以及主动隐蔽,将自身外显为群体所要求的而并非其自身所具备的心理品质。所以,积极心理的潜隐性要求教育者深度挖掘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积极品质并后天培养。

建设性: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成长期间所经历的各类事物都将对他们的心理品质产生影响。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心理品质并不稳固,具有极大的改变和提升空间,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及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纠正,去除消极心理,稳固积极心理。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大学生不断战胜挫折、提升自身能力,获得更好的自我认知,从而实现自我进步。

稳定性:个人的心理品质会随时间的流逝不断固化并最终趋于稳定,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在成长期间所经历的事情会不断推动形成某种心理品质并逐渐形成个人性格,之后又根据个人性格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最终强化个人心理品质。无论是积极的心理品质还是消极的心理品质都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难以改变。所以,积极心理的培育应从小开始,对于消极心理要及时引导消除。

大学生积极心理培育的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

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应遵循教育的原则,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所具备的不同成长规律来进行培育。教师既要以科学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向学生正确无误地传授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知识,以保证教学内容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又要合理地结合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并将二者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育路径1

2.理论联系实际

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育并不只是局限于书本和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应用到实践中,使大学生真正具备此类品质。首先应明确目标,是为了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其次要由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应用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心理。

3.循序渐进

任何教育都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要按照心理教育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培育,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顺序进行;其次要按照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组织培育,大学生在学习成长期间身心所处的阶段和状态也有所不同,要分阶段科学进行;最后要注重反思与巩固,积极心理的培育也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需要进行自我反省与总结。

4.因材施教

对于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育需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性,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细心观察挖掘学生自身积极心理,并引导学生培育积极心理品质。

大学生积极心理培育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竞争力

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优秀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教育任务是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自信心,帮助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挫折,从而促进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

2.有利于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积极心理的培育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又存在着很大的交汇,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育有助于其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首先,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积极心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当学生具备了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提升其思想水平;其次,对于教师来说,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前提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教育知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校总体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

首先,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迎难而上,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应对困难;其次,积极心理的培育也能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而这些品质能让他们更好地达成目标。

大学生积极心理培育路径

1.学生应提升认知水平,进行积极暗示

大学生要积极提升自身认知水平,对自己进行积极暗示。大学生可以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制订合理的计划,每完成一部分便给予自己积极的肯定以提升自信。培育积极的思维方式,要关注自身优点而不是过分专注失败,将困难与挫折视为成长的机会。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从反思中发掘自身的潜力和价值,给自己正面的肯定和鼓励。

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育路径2

2.教师应创新课程内容,激发学习热情

教育者要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做到“心理育人”,通过心理教育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及时了解、学习心理学方面的新知识,在挖掘学生潜力、指引学生成长方面多下功夫。引领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同时,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其中,让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的优势,体验积极的心境,并在此过程中向积极的心理方向迈进。

3.学校要构建活动平台,拓宽社交渠道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应提供相应的心理活动平台,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断培育其积极品质。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提供咨询和支持,根据学生具体心理问题和自身特点,帮助学生管理情绪、处理压力,增强其情绪健康和心理韧性。多组织团队心理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拓宽学生的社交渠道,在交流沟通中提升社交能力,从而培育出积极心理。

4.社会要引导思想建设,树立远大理想

一些大学生缺少崇高、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养成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信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育尤为重要,首先要重视思想引领,提升思政教育在学校的地位,发挥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为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育提供思想支撑;其次要积极营造向上的氛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崇高理想的形成。

结语

积极心理的培育对于大学生自身潜能的关注与挖掘、改善自身情绪、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在面对困难时更好地适应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逐步提升幸福感,最终增强大学生的综合实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