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
作者: 张海瑞
高中学生正处于“三观”定型的关键期,面临着诸多困惑,且承担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为了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其以积极、健康的状态投入学习,各学科教师应适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协力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赋能增效。本文主要介绍高中数学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
高中数学课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
高中数学学习难度比较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畏难心理,认为自己学不会,听讲过程中易出现急躁、郁闷等消极心理,不敢与教师互动,逃避学习活动。高中数学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上述心理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更有动力、更愿意挑战自己,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
2.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高中学习压力比较大,部分学生出现比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很有可能发展为抑郁症、焦虑症等,不仅不利于学生后续学习,还会为学生和家长带来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高中数学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或推荐学生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高中数学课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在教学情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数学教师可在教学情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感染、激励作用,使学生在教学情境的感染下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形成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主动意识。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集合”这一概念时,创设“生活中的集合”情境,利用心理健康问题讲解集合的概念,即“心理健康问题”就是一个集合,这个集合中包含抑郁心理、焦虑心理、强迫心理、分裂心理等元素,可以利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在理解集合概念的基础上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和严峻性,一方面对心理健康问题不再恐惧,愿意向教师分享自己当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对心理健康更加关注,及时发现自己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向外界求助。
2.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即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抓住教学契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学科知识实现深度融合。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函数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搜索世界卫生组织等单位发布的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权威数据,并制作用于展示现状和预测未来的函数图像,为学生讲解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函数解析式和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形成“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3.在课堂练习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练习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即选择合适的练习题目,改编题干,使学生在阅读题干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概率”的教学时,为学生设计如下练习题: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多方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学校为了了解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组织了多次心理健康测试活动。某高一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测试,在场景相同的条件下,每次通过测试的概率为4/5,则连续测试4次,至少有3次通过的概率为多少?学生在读题过程中会认识到学校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进而提高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4.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即组织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高中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情感交流和学习压力较大,同龄人的倾听和安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温馨、轻松的学习环境也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中数学教师可以组织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和增进学生间交流的教学活动。例如:高中数学教师组织项目式学习活动,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友好讨论、团结协作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因为成功解决问题而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也会因为与同学亲密合作、友善交流而收获温暖、愉悦的心理感受,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5.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即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评价,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展开评价,还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展开评价,并在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展开评价的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发现学生A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强,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A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不自信,认为自己不具备学好数学的能力。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对学生A展开教学评价,找到他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与表扬,向他展现教师的期待和信任,逐渐提升他的数学学习信心,引导他形成顽强拼搏、不惧挑战的精神品质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助力其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高中数学教师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在教学情境、教学内容、课堂练习、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