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初中物理教学

作者: 苏爱红

基于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初中物理教学0

初中物理新课标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教师应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逐步提升教学质量。

基于学生心理特点制订教学目标

初中生喜欢探究新奇事物,内心充满好奇。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订教学目标,让学生得到提升和进步,循序渐进地攻克重难点物理知识。

例如:“光的折射”这个知识点在学生的生活中非常常见,但是很多学生并未留心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此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随后,依据学生的好奇心制订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具体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设定为正确阐述折射现象;掌握折射规律;制作简单的折射光路图。通过目标的制订与实现,既能让学生快速掌握重点物理知识,还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

基于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实验教学

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初中生普遍好奇心强,喜欢实践操作。对此,教师可以创新物理实验教学,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引导方法,通过实验教学满足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发展物理素养。

例如:在教授“二力平衡”课程中,将整体课程分为多个实验进行。实验一: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二:将两根细绳一端分别拴在木块挂钩上,将另一端各穿过羊眼圈,分别挂一个砝码,让木块运动。学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验证教材中的理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这样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快速掌握物理实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

基于学生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质疑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之一为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可以结合这一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提升,从而厘清学习思路,学会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电流短路”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预设答案,让学生说出选择依据,围绕“小灯泡不发光”的现象展开探讨,通过实验检测验证答案。在此期间,教师应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带着疑问参与物理学习。同样,在“彩虹”“避雷针的工作原理”等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出疑问,通过学习和探究更多物理知识,来解决疑问,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

小结

为实现新课标教学要求,初中物理教学应基于学生心理特点,把握学生心理规律,设计教学方案,运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学情,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空间,适当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从不同角度点燃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上一篇: 高中英语课堂的德育渗透路径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