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哮喘的诊治和预防
作者: 蒲周祥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青少年人群多发,会对青少年日常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深入了解青少年哮喘相关知识,尽早诊断,有效管理和控制疾病,做好日常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哮喘定义及发病机制
哮喘全称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等症状,夜间或凌晨症状发作加剧,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哮喘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涉及遗传、免疫、神经和内分泌等多个方面。其中遗传在哮喘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约有50%的哮喘患者与遗传因素有关,特别是部分有过敏性体质的人,更容易患有哮喘。
青少年哮喘的症状
青少年哮喘早期症状相对较多,会因为患者的个体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症状。通过仔细观察和识别可以发现部分早期症状,及时进行干预。
咳嗽、胸闷:咳嗽是青少年哮喘最常见的一种早期症状,通常表现为阵发性干咳,在夜间或者清晨最为明显。患者在咳嗽的同时可能伴有胸闷症状,会感到呼吸困难或不适。需要注意,此种咳嗽与感冒或其他呼吸道感染等无关,且难以通过常规的止咳药物缓解。
打喷嚏、流鼻涕:青少年哮喘患者在发病早期还可能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一般与患者接触花粉、尘螨、宠物皮毛等过敏原有关。
呼吸困难、哮鸣音:随着哮喘病情的不断加重,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气短或喘息声。医生通过听诊能够清晰听到患者肺部有哮鸣音,这是气流通过狭窄的气道时产生的声音。呼吸困难和哮鸣音大多在哮喘急性发作时出现,但是在哮喘早期偶尔也可能会出现。
运动不耐受:青少年哮喘患者在发病早期可能会出现运动不耐受情况,在进行轻度、中度运动的时候,可能会感受到明显的呼吸困难或出现疲劳感。运动不耐受不仅会导致患者的运动能力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患者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青少年哮喘一个最明显的特点便是症状会在夜间加剧,一般认为与夜间激素水平下降、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等因素有关。夜间症状加剧会导致患者频繁醒来,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甚至影响学习效率。
青少年哮喘诊断与鉴别诊断
医生根据青少年哮喘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肺功能检查和过敏原检测等诊断疾病。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详细询问哮喘患者的病史,包括家族史、个人过敏史、既往呼吸道疾病史等。同时,还需要进行体格检查,检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进行肺部听诊等。其中,肺功能检查是诊断青少年哮喘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检测患者的肺活量、呼气流量等指标,评估患者的气道功能,分析患者是否存在气道阻塞情况。而过敏原检测则有助于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特定的过敏原,并可结合检测结果为后续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在鉴别诊断方面,青少年哮喘需要与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其他呼吸道疾病进行区分。虽然这些疾病也会引起咳嗽、胸闷等临床症状,但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在诊断期间需要仔细鉴别,防止出现误诊情况,耽误治疗。
青少年哮喘的治疗
青少年哮喘临床主要采取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该类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黏膜水肿,减轻支气管的痉挛作用,进而改善哮喘病症。常用药物有丙酸氟替卡松、布地奈德等,主要采用雾化器将药物微粒化后直接送入肺部,每日在固定时间点使用。雾化吸入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局部抗炎作用,患者不易出现不良反应。
支气管扩张剂:常用包括沙丁胺醇(短效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等,能够迅速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改善通气功能。主要采用喷雾剂形式给药,患者可以快速吸收,在哮喘急性发作期可作为急救处理药物应用。
免疫调节剂:常用环孢素等,可通过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增强身体防御各种病原体的能力,进而有效预防感染诱发的哮喘加重等情况。一般采取口服或者注射方式给药。
脱敏疗法:适用于某些由已知致敏原引起的哮喘患者,通过逐渐增加原致敏剂量降低对过敏原的敏感性,进而减轻哮喘症状。治疗一般需要数月或者数年的时间才可完成。
抗白三烯药物:白三烯是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的一种重要介质,对其作用进行抑制有助于缓解呼吸道水肿和黏液分泌增多等情况。常用的药物包括孟鲁司特钠等,可用于减轻过敏性哮喘症状。

联合用药:当前临床主要推荐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哮喘,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抗炎和平喘作用。
青少年哮喘管理及日常护理
青少年哮喘管理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家长以及医生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管理及日常护理,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减少疾病发作次数,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具体措施如下:
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已经知晓的过敏原,患者需要尽量避免接触。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更换床上用品、避免养宠物。在进行户外活动时,青少年需要尽量避免接触花粉等过敏原。对于过敏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脱敏治疗。
规范用药:青少年哮喘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规范用药,正确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长效支气管扩张剂等控制药物以及短效支气管扩张剂等急救药物。在使用药物时,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并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定期复诊:青少年哮喘患者必须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结合患者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还需进行肺功能监测和过敏原检测等检查,以此评估患者病情变化以及药物治疗效果。
适度锻炼:虽然运动可能会诱发哮喘发作,但是适度的锻炼可有效增强患者体质,提高免疫力。患者可以根据爱好选择运动类型,例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并在运动前做好热身准备和防护措施。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青少年患者必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吸烟、饮酒等,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青少年哮喘心理支持措施
心理支持:哮喘反复发作以及长期治疗易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所以家长和医生需要密切关注青少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保持积极治疗心态。
增强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教育患者正确识别哮喘的早期症状、正确使用药物、进行肺功能监测等,可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提高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
促进融入社会:青少年哮喘患者受到病情的限制可能会减少社交活动,进而产生孤独感或失落感。因此,家长和学校需要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例如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文艺演出等,增强患者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哮喘患者支持小组,让青少年哮喘患者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分享感受,形成互助互爱的氛围。
青少年哮喘疾病干预和预防
预防青少年哮喘发作及病情恶化是哮喘管理和控制的关键,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哮喘患者的发病率和疾病复发率。
环境控制:家长需要保证室内空气清新、无烟雾和异味,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在户外活动时,青少年患者应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性物质,例如花粉、尘螨、烟雾等。
健康教育:医生应为青少年患者及家长讲解哮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提高患者及家长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并告诉患者和家长正确使用药物的方式,叮嘱其需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测,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早期干预:对于已经出现了哮喘早期症状的青少年,需要尽早进行干预和治疗。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环境控制、心理支持等,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哮喘的发作次数。
青少年哮喘是一种需要进行长期管理和控制的慢性疾病,通过深入了解该疾病的早期症状,并对其进行科学治疗、管理、日常护理、心理支持等,可有效控制哮喘病情发展,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质量。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