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模仿与超越中塑造优秀品德
作者: 黄华一模仿是个体不自觉重复他人行为的过程,是一种重要学习机制。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种行为模式在幼儿时期就已显现,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行仿照。模仿是人类具有的一种先天性的倾向和行为。模仿具有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观察阶段,观察被观察者的行为举止;第二个是保持阶段,将被观察的行为以某种形式储存在记忆里;第三个是验证阶段,个体尝试将记忆提取并在合适场景进行表现。个体是否进行模仿的关键是其是否存在动力,这个动力可以是内部的自我满足,也可以是外部的刺激。
模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模仿对象选取不当
在模仿的过程中若是模仿对象本身具有不良行为,会导致学生学习到错误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树立错误的价值观。例如:影视作品中的暴力行为、反社会人格等,学生很容易被这些角色的刻画所吸引,具体表现为日常生活中使用暴力攻击性的语言,直接或间接地伤害他人。随着泛娱乐化发展,学生更容易被娱乐性的内容吸引,从而忽略真正值得学习的榜样,尤其是明星,深受学生的追捧,其形象经过过度包装呈现出一种不真实的完美状态,当出现违背社会公德甚至触碰法律底线的行为,可能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动摇。

2.过度依赖模仿
过度模仿会导致学生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学生习惯了按照他人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生活,却不考虑这种纯粹的模仿是否真正适合自己,过度依赖模仿而阻碍个性的发展。例如:学生总是会模仿学习成绩优秀同学的学习方法,却从未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体系,一味地跟随他人的目标而放弃对自我的探索,使得学生从未真正体会到模仿行为所带来的真实体验。
如何在模仿中实现超越,塑造品德
1.拓展实践的路径
学生模仿的对象不要局限于一人,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身份的人身上都能够学习良好品德。除了身边的人,历史人物、国际人士都可以成为模仿对象。同时,模仿行为也不必局限于单一的场景,在不同的情境中模仿和创新,继而实现模仿行为的拓展和超越。例如:在植树节当天,除了可以模仿传统的垃圾分类和植树造林等活动的举办,学生也可以创造性地开设有关环保主题的演讲比赛,将品德实践活动落实到实处。
2.建立反思机制
学生要反思自己所模仿行为是否道德,所创造出来的效果是否如意,可通过写日记或与其他同伴交流的形式,回顾在模仿与超越道德行为表现中,哪些行为达到了预期目标,哪些行为仍旧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学生在学校的品德行为有极大的进步,但是在社区和家庭中却显得懈怠。学生可以借助品德主题班会的举办,分享自己的体会,并探讨如何做得更好。
学生要在模仿中实现超越,要保持对品德价值的尊重。在模仿与超越的良性循环里,不断塑造具有自我意识的优秀品德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