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实践路径

作者: 金得华

教育心理学课程与人工智能融合

在教育变革与科技发展潮流中,对高等教育中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与优化显得尤为重要。需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借助AI技术打造定制化的学习路线、开发智能化的教学系统并对学习成效进行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此外,课程应深入探究教育心理学在多样教育场景,如网络教学、混合式学习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可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教育实践之中。此时,选取案例时应当侧重于那些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相连的教育场景,如智能教学系统融入课堂教学的实例,以及人工智能助力下的定制化学习模式。

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行观看视频教程、深入阅读相关资料,以此完成基础理论的自学。而原本的课堂时间则转变为探讨、实例解析及团队协作等互动式教学活动。教师可借助智能系统,实时监测学生的进度,并根据个体差异提供定制化学习指导,增强课堂互动的质量。

3.混合式学习

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混合式学习方法,借助智能化的教育平台,不仅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还丰富学习活动,并提升学习过程的个性化程度。教育心理学课程引入混合式学习模式,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入的学习分析,从而为学生提供精准学习指导。教师可以实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便于对教学策略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调整。

4.项目式教学法

项目式教学倡导学生在投身于具体实践项目的过程当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度学习与应用。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改革进程中,教师能够构思与人工智能紧密相连的项目课题,引导学生于项目实施中,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并实践于人工智能教育工具的设计、评价及改良。借助项目式学习的路径,学生在处理现实问题的同时能显著提升创新思考与团队协作的素养。

学习体验与成效的提升

高校应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成效与体验。首先,打造量身定制的教学路径,符合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与偏好;继而,借助人工智能手段,为学生提供即时性的反馈与评价,使其能适时掌握自身学习状况与不足之处。通过引入协作式学习、项目驱动式学习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通过构建学习社群和提供全面的学习辅助服务,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

结语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不仅有助于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完善,还能推动教学策略与手段的革新,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成效。

课题项目:校级教改项目,基于OBE理念的《教育心理学》“教、学、讲、研”混合式“金课”建设探索与实践,编号:2023J02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