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
作者: 刘慷
为了促进地理教学实现科技创新、挖潜赋能,教师应深度运用信息技术于地理教学中,使信息技术成为地理教学走向生本定位、智慧设计、科技增效的课改创新抓手。
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的价值
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有助于初中生融入到科技感、现代化、先进型的知识学习环境,获得高层次的感官刺激、思维启迪、方法指引。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激发初中生的高阶思维活动,进行信息处理与知识储备,实现深度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还能够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业务能力,推动地理教学走向集成式、现代化、智慧化,实现科技育人。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能够落实新课程改革工作,创设出科学育人环境。
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的方法
1.立足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总结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立足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总结,辅助初中生立体架构地理知识脉络与体系层次,夯实知识基础。例如:在“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信息技术应用中,教师提供“秦岭-淮河线·思维导图”“四大地理区域·思维导图”,简要概括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与知识体系,帮助初中生掌握“秦岭”“淮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相关知识,快速完成知识学习任务。
2.基于教学课件诠释教材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基于教学课件诠释隐含规律,为初中生建构简易有趣的知识学习环境,优质启迪高阶思维。例如:在“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信息技术应用中,教师提供“秦岭-淮河线·教学课件”,将教材中对于“秦岭”与“淮河”的文字表述搭配上合适的视频素材,立体解析教材内容。而且,教师还提供“四大地理区域·教学课件”,支持初中生在图文并茂、视频助力的信息情境中进行学习。
3.利用微课资源淬炼学习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利用微课资源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习惯,加速习得核心素养。例如:在“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中,教师提供“秦岭-淮河线·微课”“四大地理区域·微课”,辅助初中生进行课下自学活动。微课资源能够成为实时陪伴初中生自主学习的“虚拟教师”,生动诠释教材内容,培养初中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需要利用科教设备与信息资源建构高品质的知识情境,推动地理教学向科技挖潜、课改转型、智慧提质、高效育人方向发展。为此,通过立足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总结、基于教学课件诠释教材内容、利用微课资源淬炼学习能力,提升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