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防控中小学生近视
作者: 李娜敏近视是一种常见的视力问题,是指眼睛在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过眼睛的屈光系统的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导致在观察远处物体时较为模糊,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近年来,中小学生近视发生率逐年上升。本文将介绍如何有效防控中小学生近视。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近视原因
1. 6~8岁
此年龄段是防控近视的关键时期,重点是保护“远视储备”,避免出现远视储备速度过快或是过早消耗的现象。新生儿通常有约300度的生理性远视(即远视储备),随着年龄不断增长,眼睛逐渐正视化(即远视储备被逐渐地消耗)。如果远视储备的消耗速度过快,将会导致过早出现近视问题。
2. 9~13岁
此年龄段近视防控的关键在于减少“近距离负荷”。随着学习任务加重,学生“近距离负荷”,即平面、近距离视觉会不断增加。此年龄段学生视觉发育最有促进性作用的当属户外动态视觉,如远近改变、立体视觉改变等。同时,此阶段学生的身体呈快速发育状态,眼睛轴距也在不断发育,一旦出现近视问题,将会表现出较快的进展速度。因此,家长需注意的是,一旦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近距离看书的现象,或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眯眼看物品的现象,很有可能是近视。
3. 14~18岁
此年龄段要最大限度地避免近视由低度数发展成为高度数,即避免学生在成年后出现高度近视的问题,从而降低病理性近视的发生风险。若学生在成年前,其近视度数低于600度,眼球轴距低于26.5 mm,身体发育成熟且定型后,一般情况下近视度数及眼球轴距不会继续出现显著改变。若学生在成年前近视度数和眼球轴距均高于上述数值,之后随着年龄增长,近视度数及眼球轴距可能会出现持续增长的现象,进而增加病理性近视的发生风险。
中小学生近视防控方法
1.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主要通过促进眼内多巴胺等一系列活性物质的释放促进眼球发育,抑制眼轴增长。而对于身体处于发育期的中小学生而言,每天日间户外活动时间需保持在2小时以上,每周户外活动时间累计需超过14小时。
2.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控制用眼时间:控制中小学生连续看电视或使用电脑的时间,建议不超过50分钟。
注意用眼环境光线:光线过强或过弱均会对眼睛造成一定损害,引起视疲劳、眩光等情况,从而增加近视的发生风险。因此,中小学生需在采光良好、照明适宜的环境中进行读写,桌面的平均照度值需≥300 Lux。
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中小学生应尽量少玩或不玩手机、游戏机等电子产品,偶尔玩1次时要注意控制眼睛与电子产品之间的距离及时间。
注意读写习惯:家长应帮助中小学生培养良好的读写姿势,如握笔时指尖需离笔尖1寸左右,胸部需离桌子1拳左右,书本需离眼睛1尺左右,并确保坐姿端正。
3.均衡饮食
中小学生的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期,一旦机体内缺乏维持眼睛健康的营养物质,将会增加近视的发生风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中小学生需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及蛋白质等的食物,并确保营养摄入的均衡与全面;同时,由于糖类会对中小学生的视力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家长要嘱咐及控制孩子的甜食摄入量,以维持良好的视力水平。
4. 定期眼部检查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每6个月检查1次视力水平,以便于了解视力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5.每日做眼保健操
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别做1次眼保健操,做操前应将双手清洗干净,同时精准按摩穴位,力度适中,手法合理。此方法可以放松眼部肌肉、刺激神经,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减轻疲劳感。
6.确保睡眠时间
不同阶段学生的睡眠时间不同,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
7.及时接受散瞳验光诊断近视
当家长观察到中小学生存在眯眼或是凑近视物的情况,或通过筛查发现视力下降时,应尽快带孩子到医疗机构进行眼部检查。散瞳验光检查是借助睫状肌麻痹剂放松眼部调节作用后进行的医学验光检查,这也是临床诊断近视的“金标准”。
一旦中小学生确诊近视后,应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加以干预,可通过佩戴近视眼镜等方式,减缓近视的进展。
8.重视高度近视和相关并发症
近视度数超过600度可判断为高度近视,若不及时控制,可能会引起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萎缩变性、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等一系列并发症,进一步影响中小学生的视力水平。
9.多方协作共筑“近视防护墙”
中小学生近视的防控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学生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等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努力营造良好的爱眼护眼环境。
10.教育行政部门措施
确保户外活动时间:为中小学生创造条件,保障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天户外活动时间需≥2小时,其中体育运动时间需≥1小时。
重视改变家长观念:加强家长对近视防控的意识,避免“重治轻防”等不合理的观念。
深化落实“6个1”近视防控措施:严格落实下述措施,包括“每班张贴1张视力表”“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每个月开展1次班内视力自测活动”“每个季度开展1次近视防控科普健康教育活动”“每个学期初开展1次专题部署活动”“每年统计分析1次全校学生视力水平”。
积极改善视觉环境:学校应积极改善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及条件,采购符合相关标准的可调节课桌椅,为学生提供满足用眼需求的学习环境,从而降低近视的发生风险。
11.视力健康指导
教育行政部门需加强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及培养工作,积极开发及拓展健康教育课程资源,通过开展健康指导课程或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将近视防控知识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及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从而有效提升中小学生对近视的认知水平,从而促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