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儿童心理引导

作者: 汪建群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儿童心理引导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的心理障碍,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心理引导。

了解儿童心理特征

小学阶段的儿童心智尚未成熟,表现出好奇心强、易受外界影响、情感丰富等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这些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引导方式。例如:可以借助儿童熟悉的事物、生活中的小故事或趣味话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通过与儿童进行轻松的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为后续的写作提供情感基础。

营造宽松的写作环境

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提高儿童的表达欲望,使他们更加主动、自信地参与写作。小学生正处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严肃,可能会增加学生的紧张感,导致害怕表达或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激励和鼓励的方法,如通过微笑、点头等方式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认可和鼓励,让学生感到被重视,从而缓解表达的压力。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给予正面评价,让他们感到被支持,拥有安全感,从而逐渐培养自信心。以这样的方式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并在写作中大胆表达自己。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和游戏导入等,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分组讨论能让学生在与同伴交流中放松心情,并在对话中产生写作灵感。游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他们在游戏氛围中自然进入写作状态。

重视情感引导,激发内在动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写作动机往往来自内心情感,他们的创作热情常常需要被激发和引导。相较于强制性的写作任务,充满情感共鸣的写作更能激发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教师应运用情感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情感支点,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动力。教师通过讲述自己或名人童年时的趣事、生动分享生活经历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这是一种有效的情感引导方式。

帮助学生构建自我表达的信心

写作过程中,自我表达不仅是语言能力的表现,更是学生自信心的体现。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与情感,避免让学生陷入“写得和别人一样才是好”的误区。同时,教师在评改作文时,应关注学生的表达特色,对其优点加以表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让他们更加勇敢地表达自我。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儿童心理引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的心理障碍,还能提升他们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通过以上心理引导策略,学生能够在写作中找到乐趣,提高表达能力,从而为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