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

作者: 金晶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精神动力学派认为,抑郁是攻击性向内,即“反求诸己”。这种模式可追溯到早期母婴关系,如果母亲的眼神充满爱意和赞许,孩子便能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是受欢迎的,是有价值的;如果母亲对孩子怀有敌意或养育过于严苛,便会摧毁孩子健康自恋(即较高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的形成,而健康自恋是自尊、自信、独立身份认同健康发展的基础。

什么是“不被看见的孩子”

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会提醒父母“您没有看到孩子”。所谓“没有看到”,是指父母的全能自恋把孩子淹没了。无论是过分担心:“你什么都要听我的”,还是过分溺爱:“你干什么都行”,其根源都来自父母全能感的自恋,本质都是对孩子自身能力的忽视,甚至否定。孩子的力量被长久压抑便会产生质疑甚至厌恶自己,导致自恋受损和自我攻击。

青少年抑郁0

“空心病”的形成原因和表现

自恋受损者会从心底产生深深的不配得感。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他们依然会对自我存在感到疑虑,对自我价值感到惶恐。因为从小就按照父母的指导行事,导致他们从未真正正视过自己的渴望,自然无法激发他们形成内驱力。这也是“空心病”的主要诱因。

空心病又称价值观缺失所致型障碍,表现为强烈的孤独感,缺乏与自己、他人的连接,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但又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因为从小就被教育要满足周围人的需要,但竭尽全力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好,从而对自己产生厌恶,长久的无意义感和自我厌恶,可能会导致自残、自杀行为的出现。他们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早期自恋受损导致的严苛超我会阻碍人际关系的建立,通常表现为过度讨好或过度控制。这使得他们在挫折低谷时很难获得有效的人际支持,从而加重抑郁。

如何改善“自恋受损”

对于正在寻求自我认同的青少年,完全靠自己修复自恋受损较为困难,因为每个人都带有原生家庭的印记,甚至代际创伤,身处其中很难自我觉察。建议青少年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消除自恋发展中的“结节”。也可以有意识地核对自我的感受,如询问自己“此刻我的感受、想法、需求是什么?”或“矛盾冲突中哪些是我需要负责的,哪些是别人的”,不为他人的部分负责,只对自己负责。作为独立的个体,只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被看见、被确认、被承认,才能笃定前行,勇于探索和成就自我。

家长明确自我边界和位置后,孩子的主体性才会凸显出来。在孩子青春期时,家长应遵循“不主动求助,不主动干涉”的原则。只要不威胁生命安全,可以多给孩子一些试错的空间,让他们在错误中体验、反省、调整、整合。同时,家长应耐心鼓励而非急于代劳,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自我释放、消化和调整。即使需要批评教育,也要紧扣孩子当下的主要问题和诉求,不要翻旧账、对比拉踩,或向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即使家长与孩子的意见不合,或是陷入冲突,也要客观分析,不要强硬地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