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自伤心理疏导的案例分析

作者: 柴莲 苏华

案例介绍

1.情况介绍

基本情况:小丽(化名),初三女生,父母工作虽忙,但很关注她的学习。小丽性格内向,同伴关系一般,学习成绩居中上水平。在心理团体辅导的情绪画中出现了自伤的画面。

家庭情况:小丽是家中长女,有一个弟弟,妈妈经常批评她学习不用心,不懂事。

心理方面:小丽价值感缺失,认为妈妈只看重她的成绩。期中考试将近,她担心成绩不能让妈妈满意,内心焦虑。

认知方面:由于长期处于批评和指责的环境中,加之支持系统薄弱,小丽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动化的消极思维模式:成绩退步—没人在乎自己—觉得自己很没用。

行为方面:小丽在与人交流时处于被动状态,会刻意表现出乖巧、懂事的样子。情绪低落时,她会用刀子划伤自己的手臂。

2.问题概述

父亲因为小丽学习不专心,将她的猫送给了其他人。这一事件让小丽陷入自责和自罪感中,出现逃避和退缩行为。

案例分析

1.评估与诊断

小丽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协调正常,有自知力。创伤事件令小丽伤心、无奈,情绪低落。尽管对学习、人际交往和社会功能方面造成了一些影响,但能维持基本的学习、生活与社会交往,且这些影响持续时间不超过2个月,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成因分析

个人因素:小丽性格内向、自卑。由于内外资源缺失、负面情绪长期积累,当面对挫折时她会逃避和退缩。

家庭因素:小丽父亲很少参与孩子的教育;妈妈因照顾弟弟精力不足,经常批评指责小丽。

学校因素:小丽在学校表现消极被动,不愿与老师、同学密切交往,因此得不到足够的正面反馈。

辅导策略

1.建立咨访关系与倾听

心理教师及时关注并收集资料,建立基于安全与信任的咨访关系。通过认真倾听,确保小丽感受到被充分理解和关注。

2.运用专业技术促进疗愈

运用空椅子技术帮助小丽宣泄情绪,让她感受到被看见和关注,进而促进心理疗愈;利用“房树人”绘画投射技术评估小丽的心理状态,并帮助她发现自身优势与资源,建立希望感,实现个人赋能。

3.自我认知与目标探索

通过“20个我是谁”活动,鼓励小丽对自我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引导她进行深度自我认知。在发现她对目标感到迷茫后,布置“10年后的我”作业,接纳她目前可能不切实际的目标,并逐步引导她发展可行的目标,帮助她增强价值感。

4.家庭沟通与氛围营造

与班主任合作,指导家长采用非暴力沟通方式与小丽交流,合理表达情绪,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为小丽的心理健康提供家庭支持。

案例总结

经心理咨询后,小丽与同学的关系逐渐融洽,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自信心有所提升,情绪趋于稳定。遇到问题时,她学会了向他人求助,脸上的笑容也愈发灿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