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肛肠疾病:6大症状需警惕
作者: 彭军良近年来,青少年肛肠疾病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肛肠疾病是指发生于肛门、直肠、结肠等部位的一系列疾病,常见的有痔疮(内痔、外痔、混合痔)、肛周脓肿、肛瘘、肛裂、肛窦炎、直肠脱垂、直肠息肉、便秘、直肠癌、结肠癌等。由于病因复杂多样,不同肛肠疾病临床症状和轻重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当青少年出现肛门(肛周)红肿疼痛、便血、肛门坠胀不适、肛门瘙痒、排便习惯改变、长期慢性便秘等6 种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肛肠科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肛门(肛周)红肿疼痛
引起肛门(肛周)红肿疼痛的肛肠疾病较多,比较常见的有内痔嵌顿、血栓性外痔、外痔水肿、肛裂、肛周脓肿、肛周坏死性筋膜炎、肛窦炎、肛门直肠异物、直肠癌等。对于青少年而言,仅靠“肛门(肛周)红肿疼痛”这一症状难以准确判断肛肠疾病,特别是肛周脓肿和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早期临床症状相似,治疗方法却相差很大,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危及生命。同样,直肠癌患者早期也没有特异性症状,如果被误诊为痔疮而耽误治疗,不仅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也会很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一旦出现肛门(肛周)红肿疼痛症状并逐渐加重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肛肠科进行检查,由肛肠医师根据具体情况判断病因,并决定采取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便血
若青少年排便时出现滴鲜血、喷射状出血、柏油样便、黑便、隐血便等症状,或便后厕纸带血,可能是患有肛肠疾病的重要信号。便血的种类很多,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可呈红色、暗红色或黑色。其中柏油样便(黑色)多由胃癌、胃溃疡、急性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上消化道疾病引起。脓血便(暗红色)是指排出的粪便中既有脓液也有血液,血液外观较稀薄且有时含有大量黏液,多见于直肠癌、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多发性肠息肉等引起的下消化道疾病。鲜血便(红色)即大便中带有鲜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血液,症状类似外伤出血,大多为急性出血,时间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块,常见于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直肠脱垂、肛周湿疹、肛周尖锐湿疣等肛管直肠疾病。
因此,当出现便血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肛肠科或消化科进行详细检查,必要时完善肠镜、胃镜等检查,切勿自行判断为“痔疮”而盲目用药,否则不仅无法缓解症状,还可能使病情越来越严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肛门坠胀不适
肛门坠胀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临床症状,既是肛肠科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肛肠病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肛门坠胀不仅可能出现在盆底疾病中,如会阴下降综合征、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等,还可能与妇科、骨科、泌尿科疾病以及精神因素等相关,如盆腔炎、前列腺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子宫后位等均可引起肛门坠胀。
引起肛门坠胀不适的原因很多,患者往往难以自行判断具体病因。因此,当出现肛门坠胀症状时,建议患者尽早去医院肛肠科检查,以便肛肠医师判断病因,并给予相应治疗。
肛门瘙痒
肛门瘙痒是肛肠疾病中一种常见的症状,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比例为3.7:1。肛门瘙痒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肛门瘙痒是指单纯性肛门瘙痒,患者仅有肛周瘙痒而无明确的病理因素,通常与肛门局部分泌物增多有关,可能因粪便刺激或长期搔抓导致肛周局部皮肤病变;继发性肛门瘙痒症可能是由肛周皮肤病、肛门直肠病、肠道寄生虫病、全身性疾病、药物反应以及心理因素等引起,表现为肛门和肛周局部瘙痒不适。肛门瘙痒反复发作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还可能引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患者应及时前往肛肠科就诊。
排便习惯改变
一般来说,健康人群的正常排便频率为每天1~2次,或2天1次,少数人为3天1次,粪便形态多为成形便、软便或稍硬的粪便。排便习惯(排便规律)偶尔会发生改变,但这种情况通常是一过性的,很快就会恢复原状。但当排便习惯长时间发生改变,出现便秘、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次数增多(便频),伴有里急后重感、黏液便、大便不成形、大便变细等症状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饮食因素(食物质量和种类)、药物因素、致病微生物感染以及精神因素可能引起排便习惯发生改变,但也要警惕痔疮、直肠癌、结肠癌、直肠息肉等疾病,特别出现黏液便或柏油样便时,可能是早期直肠癌、结肠癌的信号。当出现顽固性、持续性便秘、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次数增多(便频)等症状时,尤其是既往没有类似肠道症状的人群,以及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应及时就医检查。
长期慢性便秘
便秘是一种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以及大便干硬的临床症状。排便困难的具体表现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肛门直肠堵塞感、排粪不尽感、排便时间长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是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偶发便秘通常与生活环境或生活节奏发生变化、临时用药的不良反应或受到刺激后情绪波动等有关,一般可自然缓解,长期慢性便秘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长期慢性便秘患者在排便时,过分用力可能导致冠状动脉和脑血流的改变。脑血流量降低可能引发昏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可能引起脑血管意外,导致动脉瘤或室壁瘤的破裂、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心律失常,甚至发生猝死。此外,由于结肠肌层张力低下,可发生巨结肠症;用力排便时,腹腔内压升高可引起或加重痔疮,强行排便时损伤肛管,可引起肛裂等肛周疾病。因此,长期慢性便秘患者应及时到肛肠科就诊,接受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