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流血不止:揭秘血液凝固机制与影响因素

作者: 师婉 雷芳

儿童生性活泼好动,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出现擦伤或磕碰的情况。一些儿童可能出现流血不止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血液凝固这一复杂而精细的生理过程出现了异常。本文将介绍血液凝固的生理机制、儿童流血不止的原因以及凝血相关检查等有关知识。

血液凝固的作用

当人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液凝固机制便迅速启动,以防止过度失血,这是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防线。血液凝固不仅能够迅速封闭伤口、形成血栓,有效阻止血液的进一步流失,还能为伤口愈合创造有利条件。在凝血过程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层坚固的“防护网”,保护人体免受更大的伤害。此外,血液凝固还参与调节止血与抗凝的平衡,确保血液在血管内流畅运行,在必要时能够迅速凝固。

血液凝固的过程

1.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整个凝血过程的起始环节。当血管破损后,内皮下的胶原纤维等组织成分暴露出来,会迅速吸引血小板前来汇合。血小板具有黏附和聚集的特性,它们会黏附在破损处,并释放出一系列活性物质。同时,血管内皮细胞等也会参与其中,共同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 凝血酶的形成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后,它会迅速作用于血浆中的凝血酶原,将其转化为凝血酶。凝血酶具有强大的催化能力,能让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推动血液凝固过程不断向前发展,为下一步纤维蛋白的形成奠定基础。

3. 纤维蛋白的形成

在血液凝固的级联反应中,凝血因子经过一系列有序的激活,最终生成纤维蛋白。当血管受损时,凝血因子被激活并相互作用,形成凝血酶。凝血酶随后作用于纤维蛋白原,将其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这些纤维蛋白单体在钙离子的参与下,迅速聚合形成纤维蛋白多聚体,构成网状结构。这一网状结构不仅增强了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还进一步稳固了血栓的形成,从而有效地封闭了伤口,阻止了血液的进一步流失。纤维蛋白的形成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确保了人体在受伤时能够迅速而有效地止血,有效保障了生命安全。

儿童流血不止的原因

儿童流血不止的主要原因为凝血功能障碍,使血液凝固的生理过程无法正常进行,与多种因素相关。

遗传因素:血友病是一种典型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由基因突变导致凝血因子缺乏。例如:血友病 A 主要是缺乏凝血因子Ⅷ,血友病B则是缺乏凝血因子Ⅸ。这些关键凝血因子的缺失,可能会导致整个血液凝固的链条出现“断档”,使患者即使受到轻微创伤,也可能引发长时间流血不止的情况,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和危险。

血小板异常:血小板数量过少或者功能出现异常,都会影响血液凝固。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数量远低于正常水平,当他们受伤时,体内缺乏足够的血小板黏附、聚集在伤口处,无法有效启动凝血过程,容易出现流血难以止住的情况。另外,还有一些先天性的血小板功能缺陷疾病,即使血小板数量正常,但它们不能正常发挥黏附、释放物质等功能,同样会阻碍凝血机制发挥作用。

维生素 K 缺乏:维生素 K 在凝血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肝脏合成多种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必不可少的物质。如果儿童饮食不均衡,尤其是长期缺乏摄入富含维生素 K 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等,或者由于肠道吸收功能不佳等使体内维生素 K 缺乏,影响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进而使血液凝固功能受损,出现受伤后流血时间延长的现象。

肝脏疾病:肝脏是人体内的一个关键器官,负责合成多种凝血因子。当儿童患有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时,肝脏的正常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凝血因子的合成量下降。由于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当身体受伤时,可能无法形成足够的血凝块来有效止血,使得出血不易被止住。

药物影响:在生活中,有些药物也会干扰血液凝固过程。常用的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心血管疾病患者会服用它来预防血栓形成,但如果儿童误服或者因为某些特殊治疗需要服用这类药物,药物会抑制正常的凝血功能。

血液酸碱度异常:正常的血液酸碱度(pH 值)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过酸或过碱的环境都会对凝血过程产生影响。例如:在严重酸中毒的情况下,凝血因子的活性可能会受到抑制,血小板的功能也可能出现异常,使得血液凝固的各环节不能顺利衔接,从而延缓血液凝固的速度,增加出血风险。

温度因素:一般来说,适宜的体温利于凝血过程正常开展。当温度过低时,会使凝血酶的活性降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功能也会减弱,进而导致血液凝固时间变长;相反,温度过高可能破坏凝血因子等成分的结构和活性,同样不利于血液凝固。不过人体通常会通过自身调节机制尽量维持体温稳定,减少温度因素对凝血的影响。

凝血相关检查的运用

检验科医生会先采集儿童的血液样本,然后通过一系列专业的检测手段来分析血液的凝血功能。如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通过分析这些检测指标,医生能初步判断儿童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当医生怀疑儿童可能缺乏某种特定的凝血因子时,检验科医生会进一步做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等更有针对性的检查,以精准地找出病因,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此外,检验科医生还会定期对正在接受治疗的儿童进行血液复查,监测凝血功能的改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儿童能尽快恢复正常的凝血状态,减少因流血不止带来的健康风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