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王婷婷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受学习、生活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消极情绪,故小学教育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将音乐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培育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发展健康心理。本文将介绍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策略。

设计音乐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音乐教师可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设计实践活动,如歌唱比赛、演奏比赛等,以此实现音乐课程延伸,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音乐实践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情绪,促进学生成长。

例如:以国庆节为主题举办演唱比赛,要求学生演唱爱国歌曲,曲目由学生自己选择,通过比赛的方式展现音乐才华。在比赛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反馈和积极的评价,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推动学生艺术发展。该活动过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音乐价值的感悟,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发挥音乐教师作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小学生除家长之外接触最密切的人,其言行举止对学生影响深远。因此,音乐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尊重学生,构建轻松课堂,让教育环境充满“爱”,并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实施个性化教学。

例如:讲解《丰收之歌》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聆听歌曲,从旋律、歌词等角度思考歌曲的情感、思想等,再针对歌曲进行讲解,以此加深学生记忆。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细致观察学生的反应,分析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性格。部分学生性格内向,教师应给予鼓励,了解其内心想法,为学生提供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的内心充满“阳光”,还能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风险。

促进音乐合作学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并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促进的基础上发展健康心理。

例如:教学《热爱地球妈妈》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组建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合作演唱该歌曲,并根据歌曲编排舞蹈,或者设计情景剧,以此加深学生之间的情感。合作学习音乐能让学生产生快乐的情绪,合作演唱等形式能提升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差异、需求进行教学,并把控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点,以多样化教学策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调动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注重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通过具有心理教育价值的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