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心理,呵护祖国花朵
作者: 严艺优秀的班主任应善于洞察学生内心,尊重学生天性,了解其心理特征,遵循教育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小学生都具有“渴望被认可的天性”“讨厌说教的天性”,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聚焦学生的天性,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
以爱施教,呵护学生心灵
“爱是教育的灵魂与生命。”小学班主任应当心中有爱,热爱每一个学生;应当以爱施教,呵护学生心灵。
每一个学生都向往美好的事物,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小学班主任应当营造温馨、温暖的班级氛围,构建公平、公正的班级环境,做到一视同仁,不偏袒优生,不放弃差生。
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在开展班级活动中、在评选优秀学生时,要做到公正无私,给予每个学生同等机会。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尤其是那些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情感关怀,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他们心中充满阳光。
“化敌为友”,构建和谐关系
缩小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代沟,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让学生与班主任“化敌为友”,学生才会主动聆听老师的教诲,接受老师的建议,效仿老师的行为。
优秀的班主任应善于处理师生矛盾,掌握消除学生敌对情绪的方法,让学生觉得老师是“自己人”,从而愿意与老师做朋友,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需求,拥有同理心和同情心,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善于用学生可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例如:对于不喜欢穿校服的学生,首先要尊重其个性,再用温和的态度进行沟通和引导;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不要强迫他们在课堂上举手发言,要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对于学困生,不要经常强调成绩,以免增加他们的焦虑感;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要耐心教育,不可动辄批评。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班级氛围温馨自由、班级管理民主协商之上,学生只有获得老师的尊重,拥有话语权、主动权,他们的心理压力才能减轻,并对班主任放下戒心,愿意倾诉心事和烦恼。
赏识激励,增强学生自信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认知心理,自信的人通常性格开朗、积极阳光,能以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因此,自信的学生善于看见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优点,这有助于学生减少焦虑情绪,保持乐观心态。自信心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增强韧性,使学生勇于面对挫折,不断突破自我。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强学生自信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只有树立了自信,他们才会不轻视自己,不自卑自馁,不自暴自弃。
增强学生自信,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认可。例如:给学生颁发奖状时,台下的孩子们安安静静,眼睛里全都充满了期待。突然,小龙(化名)在未听清老师的发言下,误以为是自己获得了奖状,激动得从座位上跳起来。面对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和哄堂大笑,他才意识到自己闹了乌龙,瞬间垂头丧气,情绪低落,失望地坐了下去。老师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及时制止了学生们的行为,并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化解了这件“小插曲”。当老师拿着真正属于小龙的奖状并大声喊出他的名字时,可清楚地看到他脸上的阴霾一扫而空,眉眼带笑飞快地跑向领奖台。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善良的,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被关注、被认可、被表扬,老师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状态,并及时给予肯定。
其次,增强学生自信可以采取赏识教育,即对学生多赞赏鼓励,少批评说教,多鼓舞激励,少打击惩罚,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给学生足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老师要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比如,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看到自己在品德方面的良好表现。只有让学生看见自己的长处与进步,相信自己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才能逐步树立起自信心。
言传身教,在体验中成长
小学老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还要有良好的师德风范,要以身作则当好学生的表率。老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要发挥表率引领作用,给学生树立榜样。一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应当品德高尚,正直诚信,言出必行;应当乐观积极,风趣幽默,宽容大度,能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小学生具有“讨厌说教的天性”,比起听老师枯燥的说教和空洞的讲理,他们更喜欢自己实践、亲身体验。说教不如身教,体验胜过说教,能改变一个人的永远不是说理,而是在实践经历中体验感受,在磨难挫折中领悟成长。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老师要在做中教,多采用体验式教学,给学生创造体验的机会、搭建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要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为其提供交流与互动的机会,引导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挫折教育,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抗挫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呵护祖国花朵,关爱心理健康是班主任的天职。聚焦学生心理,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为学生健康成长赋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