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 李斌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神经纤维增长,增强大脑功能。同时,运动可以重塑大脑海马体的结构与功能、改善情绪、强化记忆,对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及认知功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体育锻炼作为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构成,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释放压力与不良情绪
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小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这是因为体育运动可以刺激大脑释放内啡肽,这是一种能让人感到快乐的激素,促使小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产生快乐的情绪,释放因学习或生活积累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以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
形成良好性格与交往能力
部分小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社交,难以融入集体。体育锻炼中有很多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的项目,在运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同心协力,因此能够帮助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同时,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为了达成共同目标,学生之间需要相互沟通,探讨竞赛策略,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促进良好心态的形成
体育是竞技活动,尤其是在体育竞赛中,有胜利也会有失败,竞赛的过程也会有许多未知因素,但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需要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做到“败不馁,胜不骄”。通过参加体育竞赛,小学生可以从中收获成就感与幸福感,从而增强自己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意志,养成良好的心态。
培养顽强意志力
运动过程考验学生的体力、耐力和意志力。因此,体育锻炼不仅能让学生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还能帮助他们形成不屈不挠、勇于克服困难意志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不断进取、奋发向上。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具备积极、乐观心态以及情绪稳定的学生,他们往往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获得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结语
学校应当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认识到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落实好每天锻炼1小时的阳光体育政策,并为小学生构建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增加学校体育设施投入,优化体育运动的场地和器材,满足小学生基本的体育锻炼需求。同时,学校还应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多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创造更多机会。体育教师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他们选择恰当的体育锻炼方式,制订科学的体育锻炼计划,让学生在掌握体育锻炼技巧、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中,获得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