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生命之美,绽幸福之花
作者: 黄晓瑜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新时期,教育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关怀与成全。乡村小学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肩负着为乡村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引导他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追求幸福的重要使命。本文以千灯中心小学为例,介绍乡村小学新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为学生打造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环境。
精研课程体系,筑牢生命教育根基
乡村孩子与大自然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他们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质朴的乡村生活场景都是生命教育的鲜活素材。通过精心构建课程体系,能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乡村动植物的生命历程,感悟自然生命的神奇与坚韧,从而敬畏自然生命。与此同时,学校管理者应与教师一起,带领学生在乡村的人际互动和传统习俗传承中,体会人类社会生命的多元与价值,进而使学生能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使教育真正扎根于生命的土壤。
在乡村小学新生命教育中,学校可通过下列方式带领教师团队精研课程体系,以筑牢生命教育根基。
挖掘乡村自然资源:以乡村小学所处的地域环境为依托,深入挖掘乡村动植物资源用于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开发。如组织学生开展乡村植物标本制作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讲解植物的生命特征、生长周期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自然生命的多样性与相互依存关系。
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学校可邀请乡村手艺人走进课堂,传授剪纸、编织等传统手工艺技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这些手工艺背后所蕴含的乡村人民的智慧、创造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乡村文化生命的源远流长和独特魅力。
跨学科课程设计:在语文、科学、品德与社会等学科教学中,依据新生命教育理念进行跨学科课程设计。例如:在语文课堂上,选取描写生命主题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情感体验等方式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科学课堂上,设置生命科学探究实验,如探究乡村土壤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等,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生命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
多元活动赋能,绽放生命教育光彩
乡村小学开展多元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亲眼观察生物标本、模型以及互动体验装置,直观地感受生命的诞生、成长与演变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与他人互动和社会环境的接触中,真正理解生命的价值与责任,学会关爱他人、尊重劳动,实现知识与行为的有机统一,切实提升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乡村小学教师在组织生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牵头作用,通过灵活组织多元活动的形式,为学生绽放生命光彩创造条件。具体方法如下:
结合实际,精准选题:针对乡村地区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风险,开展“自然灾害与生命安全”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专业人士讲解地震、洪水等灾害的预防与应对知识,组织学生进行灾害逃生演练,以提高其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创新形式,增强互动:采用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互动性。例如:在“生命的多样性”主题教育活动中,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珍稀动植物的视频资料,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人类与它们的关系,最后安排学生到乡村周边的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亲身感受生命多样性的魅力,引导学生树立保护自然生命的意识。
立足乡村,服务社区:充分发挥乡村小学的地域优势,组织学生开展立足乡村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服务当地社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乡村农业生产实践活动,如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禽等,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美好品德,同时增强学生对乡村社会生命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心理关怀护航,守护生命健康成长
乡村小学生的自然生命成长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支撑。在乡村环境中,学生可能面临诸如学习压力、家庭经济状况差异、生活环境变化等多种压力源。有效的心理关怀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和应对这些压力,避免因心理困扰引发身体不适或出现不良行为,如焦虑导致的失眠、抑郁引发的食欲不振等。通过心理辅导与情绪管理教育,学生可以掌握应对压力和调节情绪的技巧,保持心理和情绪的稳定健康,从而为自然生命的正常发育和成长奠定坚实基础,进而有效预防各种伤害事件的发生,真正做到珍爱生命。
学校应重视心理关怀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可通过下列方法开展心理关怀,守护学生生命健康。
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充实学校心理辅导师资力量。同时,为校内教师提供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考试,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使每位教师都能在日常教学中敏锐察觉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心与引导,形成全员参与的心理辅导氛围。
课程与咨询服务开展:一方面,科学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心理困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促进其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协调发展。
小组组建与活动开展:组织学生成立心理互助小组,在班级内按照学生的性格、兴趣、人际关系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每组人数控制在5~8人。定期开展心理互助小组活动,如“心灵分享会”“情绪排忧站”等主题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学习生活中的困惑与收获,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倾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有助于和谐班级氛围的建设。
小结
通过精研课程体系、多元活动赋能与心理关怀护航等举措,可进一步提升乡村小学新生命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从而为乡村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进而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在生命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最终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积极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