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积极开展农村中学德育实践活动
作者: 唐仕健 于长荣
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是实现教育改革任务的核心任务。随着现代化社会生活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学的德育工作迎来了更多的挑战,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德育教育更需要下苦功夫。因此,农村中学教师更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注重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为农村学校展开新的德育篇章。学校先后开展过多次丰富多彩的专题思政教育活动,不仅极大激发了全校学生教师对开设思政课内容的兴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力渗透了美育德育教育。
1.开展思政理论课校外实践教学活动
为推动落实湖南省电教课题“信息化背景下农村中学德育实践研究”,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提升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2021年5月28日,在学校党委书记、课题组成员的带领下,组织410班的全体学生,前往马鞍山德育教育基地,将思政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相结合,开展了一场精彩的思政理论课校外实践教学活动。
2.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充分利用学校文学社团网等主要阵地广泛发表学生的诗歌等优秀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文学创作欲望,引导学生抒发内心美好的情感、感受伟大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结合学校思政类课程及教学工作内容,开展辩论赛、时政知识趣味竞赛、做湖南的“好人评选”等主题活动,感受祖国文化历史的博大与精深,培养学生们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帮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开主题班会,做好班级文化建设
思政课教学与班级文化建设相辅相成,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利于有效渗透美育德育建设。如开展特色主题班会“弘扬生态文明”“杜绝校园欺凌”“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寻找身边的真、善、美”等主题班会活动等。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对班上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教育辅导的另外一种较主要的教育载体。通过召开卓有成效、形式多样的学生主题班会,做到及时澄清是非、提高教师认识、开展正面教育,对确保良好班风的逐渐形成,乃至对学生心灵的健康快乐成长等都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4.利用学习周会课,共筑师生“精神大餐”
利用学校每周星期一上午的第一节学习周会课时,举行升国旗仪式并组织在国旗仪式下进行主题讲话。讲话主题内容以思想政治学习教育工作和公民道德品质养成教育内容为主,涉及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学习与生活、纪律与安全等内容。周会国旗下讲话,引导学校的思政教育方向,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大餐”。
5.开展社会调查,用正确舆论引导学生
社会问题调查实践是学校一项社会综合性实验活动,可以充分锻炼教师综合教育实践教学能力,引导低年级学生进一步关注校园生活、关心社会、接近大自然、丰富人生体验。如《关于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情况的调查》等调查报告在师生中引起较大的反响,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显著的激励作用。
6.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自豪感和使命感
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以科学、鲜明、民主、向上的理念引导学生,以团结、活泼、奋进的群体力量,以健康、浓郁、积极的育人氛围引导、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类橱窗、宣传栏等,对学校学生广泛进行道德理想及前途信念教育、文明行为礼仪养成教育、道德法纪规范教育、生命和安全健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等;同时,注重宣传介绍学校办学特色理念和历年办学成绩,利用莫雅平、孙根石、黄民烈、罗德宏、唐亮等北大和清华学子的感人事迹,深入挖掘在学校发展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学校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今日我以绥宁二中为荣,明日绥宁二中以我为荣”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7.做好德育基地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组织高三学生到黄土矿革命烈士纪念碑、武阳敬老院旧址及怀化会同县的粟裕同志纪念馆等开展主题德育与实践育人活动,增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核心教育、革命历史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为其将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8.积极开展业务学习,丰富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2020年以来,学校德育课题研究小组通过线上探讨交流、线下会议讨论,多渠道开展美育、德育的渗透研究,并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如2020年5月,线上学习专题片《美育云端课堂》;2020年7月,赴邵阳市参加“新课改培训”;2022年5月,课题主持人赴长沙参加“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培训”。通过一系列学习,课题组成员在德育教学中对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运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9.开展社会实践创新活动,多方位推进德育教育
开展各种形式新颖多样、喜闻乐见的文化实践活动,在活动后形成文字材料,鼓励学生踊跃投稿,掀起以美育人、以德化人的学习热潮,借此开辟全校师生的德育教育途径。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第二中学)
(编辑 文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