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苏镝坷:与风暴赛跑的“追风者”
作者: 熊科
“从背后吹来的风有七级,夹杂着水汽,由暖变冷。雷声不断在耳边响起,连带着地面轻微震动……”在自由与追逐间,追风者一次次迫近危险,驶向风暴中心,和天之神迹打交道,直面大自然的脾气与呼吸。
2019年以来,“00后”苏镝坷(图1)还是在校大学生,追逐记录风暴上百次,行程4万余公里,足迹遍及浙江、上海、内蒙古、黑龙江等12个省份。一次次日行千百里,向风暴中心驶进,近距离感受大自然风云变幻,用仪器捕捉大气呼吸,用镜头记录风暴嗔怒。
“风是什么?”对苏镝坷来说,是风暴、晚霞、彩虹、奇妙的云朵、天气事件。记录最新鲜的第一手数据,为灾害性天气研究提供宝贵素材,是他的追风人责任。苏镝坷的追风经历,有惊喜壮阔瞬间,更有险象环生时刻。每一场风暴,都验证着他的专业和胆量,当然还有运气。(图2)

摄影+气象,经历完美初体验
21岁的苏镝坷出生于2001年,来自四川省成都市,大学学的是摄影专业。苏镝坷从小就酷爱摄影,喜欢在自家屋顶拍天气。小学二年级,他看到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拍摄的云图,被深深吸引。三四年级,自学气象知识,画气象图玩,在网上检索与气象有关的信息,国外追风者作品进入他的视野,他被深深震撼。
初中时,苏镝坷随家人搬迁至浙江杭州,第一次深切感受到台风的威力。他说:“刚来杭州,我对台风的感受是恐惧,台风和建筑碰撞,会发出恐怖的声音。”
父亲要学摄影,购买专业设备,苏镝坷受其影响,开始学习视频和照片的拍摄制作。后来,苏镝坷开始拍图,以科学摄影和纪实摄影题材为主。两年后,他看到世界摄影大赛一等奖的照片,心中便有种触动,详细了解照片背后的台风和相关气象知识后,对此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空就泡在“台风论坛”,见识很多宝贵资料。碎片化学习中,不明白的地方,他积极地查书、查网络,积累有关台风知识。
2019年夏,18岁的苏镝坷高中毕业。8月10日,超强台风“利奇马”在浙江温岭沿海登陆,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6级,相当于52米/秒。苏镝坷拉着父亲要去看台风,父亲下意识地说:“那可是台风,要不要命了?”他认真地给父亲讲解所学知识。父子二人决定在上海金山实测风力,拍摄台风画面。
那时,苏镝坷还没拿到驾照,父亲给他当司机,在奉贤区、金山区等沿海区域一直开。台风到达上海时虽有所减弱,但他们依旧看到一路两旁的灌木丛被吹得东倒西歪,又大又重的雨点横着打来,强风拍打车窗玻璃,周围弥漫着水雾,什么都看不清。苏镝坷坐在车里,感到车身在摇晃,父亲紧握方向盘,无奈地说:“追不动了。”
苏镝坷第一次直面这场台风的危险和美丽,只拍到狂风暴雨的画面,成功追击,验证了实地追风的可行性,确定自己未来要做“追风人”。一个多月后,台风“米娜”登陆,他用摄影机记录下它的威力,传至B站,开始融入气象爱好者群体。
与风暴赛跑,5次穿越台风眼
2019年的夏天,苏镝坷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摄影。他说:“我更希望通过镜头去呈现不同的气象,达到大众科普和传播作用。”课外时间,拍摄极端天气,是他学业的一部分。
苏镝坷和王路澄都是“00后”,二人有着相似的经历,因追击台风成为追风伙伴。追风时,苏镝坷开车,掌镜,拍摄“大片”,王路澄坐在副驾位置,做数据监测,两人既是队友也是战友。(图3)

经历多次追风,苏镝坷见识到多种天气状况,依据实情,亲手制作出一个小型监测站,使用多种模块搭建,编出程序,安装在车体外,实时接收温度、湿度、大气压、结露点等数据,通过传感器把数据汇总到系统,再呈现出具体内容。使用公开卫星图像技术,利用卫星原始数据自制卫星云图。同时,他们自己画图,图片分辨率高,画质更好。(图4)
苏镝坷最难忘的一次追风经历,发生在2021年7月。台风“烟花”形成和登陆前一个礼拜,苏镝坷已开始观测和预判台风的形成及路线。依据超级计算机预报,烟花将在7月24日于浙江和江苏一带沿海登陆。
7月22日,苏镝坷和王路澄带上拍摄设备、无人机、充电箱、充足的食物和水,出发了。晚上看云图,他们发现台风第一波外围环流,已触碰到浙江东海岸及各海岛。24日早上,他们却发现登陆地已向北调整。在气象圈,登陆浙中北的台风一直被称为“走钢索台风”,路径调整不算罕见事。

简单讨论后,苏镝坷二人立即赶往舟山。他们沿着与海岸线平行的海珠路来回踩点,希望找到最好最安全的观测点。25日凌晨4时许,咆哮的风声把他们吵醒。他们来到一片相对空旷平坦的位置,把车艰难停下。台风“西北眼”上岸,他们合力把风速计固定好,在三脚架基座上压上桶装水。
苏镝坷手握风速计,扎稳马步迎风蹲下。他测得持续9~10级、阵风10~12级的数据。他们躲回车内。4时40分许,天空渐渐变亮,雨量减小,风势却愈演愈烈。狂风里不仅有雨点,还有细碎沙石。
6时左右,风势减弱,他们再次进入台风眼区域,迅速把仪器部署好,静等数据录入与上传。8时许,风雨迅速减小,他们处于台风眼位置。由于台风移动速度较慢,他们处在风眼里差不多有8个小时。“有读数了,有读数了。”苏镝坷发现,气压已不再降低,再次证明他们处在风眼中,大气压传感器清晰记录下登陆地的气压骤降曲线。
2022年夏天,预报台风“暹芭”将于7月2日在广东某地登陆。苏镝坷和王路澄得知后,决定紧急追踪。这次,苏镝坷想测试他的新仪器和新摄影系统,新仪器可以测出风速的连续变化。
是日10时45分许,苏镝坷和王路澄第一次进入台风眼大致位置,同时操作多台设备,至15时左右台风正式登陆,一直不停追踪缓慢移动的台风。直到当日19时,他们一共穿越台风眼5次,既要拍风雨的大场面和台风眼里的景象,又要看数据是否正常运作,还要通过数据判断台风登陆时的准确强度,对不同数据分析和校正。
苏镝坷他们发现,陆地上追风,明显感到刚进去时雨变小,然后雨逐渐停止,天空变亮,周围气温明显升高,实测到气压数据比海上测量站测到的气压数据要高一点,风速数据与当地测量站数据较吻合。5次穿越,苏镝坷面对获得的数据与视频资料,激情澎湃,满心都是成就感。
追风+科普,更多追逐在路上
进入2022年9月,台风“梅花”来临前几天,苏镝坷就开始计划追风行程。这次追风行动,他与上海某高校展开合作,是个大项目。
13日,在暂时无法判断台风登陆情况下,苏镝坷和王路澄已从杭州和上海分别出发,于宁波某处汇合。当晚,他们盯着气象云图和雷达图研究,判断台风到底如何偏转、前进、于何处登陆。
14日,苏镝坷和王路澄决定前往舟山。台风逐渐靠近。他们依据风力风向,结合舟山地貌地形,把追风地点缩小在舟山东南部。晚8点半左右,台风以强台风级别和态势,在舟山普陀沿海登陆。苏镝坷驾驶搭载监测设备的追风车,遇见了风眼墙,这是台风风力最大部位。
苏镝坷凝神屏气,看摄像机取景器里的画面,狂风暴雨以极快速度移动。王路澄在车里欢呼,几乎从座椅上跳起来,“快看,那架路灯在晃,那棵大树要被吹倒了。”苏镝坷紧盯取景器,一言不发,认为以如此高的分辨率,以电影级别品质拍到的台风过境画面,几乎称得上创历史性的。(图5)
20分钟后,风眼墙过去,台风眼到来。台风眼里出现风雨间歇期,气压较低,空气潮湿闷热。空中出现很多蜻蜓,起风后就没有了。此时,苏镝坷和王路澄抽空在饭店吃了顿饭。晚10时许,台风离开。苏镝坷拍摄记录下很多珍贵数据,有待对数据汇编,开展专项研究。
大学期间的业余时间,苏镝坷几乎都在追风。每年追一两次台风,追六七次强对流天气,有时追暴雨、雷电、冰雹等特殊天气。苏镝坷已从气象爱好者,成为颇具专业水准的气象学“资深人士”。他认为除了精准记录台风的各项数据,全程追风还有更多意义和价值。如今,他已追过上百个天气系统,行程达4余万千米,足迹遍布浙江、上海、黑龙江等12个省份,作品被送到龙卷风研究中心,参加国际摄影大展。
苏镝坷把自己拍摄的视频传至B站以来,结合视频讲解各种气象知识,赢得了众多网友关注。而今,他在B站的粉丝超过24万人,获赞400多万次,被称为“科普大神”。

前不久,央视发文《5次冲进台风眼!这位“00后”追风少年真酷》,称赞苏镝坷是“了不起的少年”。人民日报微博称他为“优秀青年”。2022年哈佛HSYLC峰会上,他还受邀做主题演讲。网友纷纷对他点赞:“这才是青春模样。青年人就应该有勇气、有梦想、有力量。”
有赞扬,也有质疑:“这样玩命真的好吗?气象工作自有专业人士预测,他们这样不是乱跑吗?”苏镝坷则诚恳地表示:“这不是玩命或作死。追风者同样珍爱自己的生命,每次出发前都会做大量研究。”苏镝坷坚信,他之所以向着危险天气跑,是希望记录下自然力量对人类的影响,用专业摄影留下更高质量的影像资料,给气象界做专业评估。
谈到自己的未来和规划,苏镝坷说:“我即将大学毕业,毕业设计作品是做一部‘追风’纪录片。毕业后从事‘人与自然’拍摄的相关工作,是再好不过了,这样就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科普气象和防灾出一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 高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