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难题:进食障碍
作者: 费嘉庆青春期作为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的新陈代谢速率加快,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量愈发增多,需要充足均衡的营养物质来帮助实现健康成长。可是,受到外界审美的影响,青少年往往会因“体型忧虑”而开始挑食、节食,令饮食陷入高需求和低摄入的矛盾中,不仅容易引发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更严重者还会难以恢复正常进食。目前,我国青少年患进食障碍的人数在不断增长,存在进食障碍倾向或异常进食行为的概率达10%~30%,有1.10%~3.23%的青少年已被确诊为进食障碍。
什么是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是受到进食与情绪调节的交互作用影响,使得长期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反作用于进食行为,而导致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精神疾病,主要以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为表现形式。
1.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是对自我的体形产生了感知紊乱,从而选择以节食为手段,持续性限制机体的能量摄取,有意造成体质量减轻的一类进食障碍。厌食症患者大多伴随着断食、催吐、滥用泻药、过度运动等行为,长久以来致使中脑边缘多巴胺奖赏系统被破坏,后期会在无诱导情况下出现反胃、呕吐等病理性神经反射,难以再度进食。当食物摄入过少、体重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时,身体所需的营养素严重不足,导致机体多系统功能无法正常运转,可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更严重者还会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造成死亡。
2.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贪食症体现在进食状态的失控和补偿行为的反复上,即使患者已经有了强烈的胃部饱腹感,但仍难以控制自己的进食欲望。贪食症的发病同样也和过度节食有关,在减脂期以高要求限制日常饮食后,内心反而对高糖高脂等特定食物的渴望愈演愈烈,极易发生冲动饮食。多巴胺奖赏系统在此反复刺激下,患者开始对高糖高脂的食物上瘾,但为了苗条的身材患者又要做出各种过激减重的补偿性行为,深陷于贪食—节食的恶性循环当中。
日常反复发作、不可自制的贪食、暴食行为,会让青少年陷入深深的自责情绪之中。神经性贪食症患者体质量指数的持续增加,以及抑郁、焦虑症等精神性疾病的发生也会给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由此可见,进食障碍与抑郁症、焦虑症等其他精神疾病类似,其病因由多种风险因素交织而成,若不经治疗,极易发生慢性迁延,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甚至患者还会因营养不良造成死亡。
青春期为什么会成为进食障碍的高发阶段?
女性在一般情况下从10岁起就步入了青春期,男性则在12岁左右,而进食障碍的发病年龄中位数介于12.3~12.6之间,且青少年进食障碍的患病率与平均年龄、体重指数均呈正相关状态。这可能是因为受到身高和体重的增加、第二性征的出现、情绪不稳定等诸多青春期的表现所影响,其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难以维持动态平衡,致使青少年肥胖率增加,同时一系列的激素变化也易引发自卑、自伤的消极情绪,令进食障碍逐渐年轻化。所以,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和身体质量指数的增长,进食障碍会多发。导致青少年产生进食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1.肥胖
与儿童相比,青春期增长的能量需求和较低水平的体力活动会带来肥胖风险。为消除超重或肥胖,青少年可能会采用过度少食、节食等非健康的体重控制方式来完成快速瘦身的需求,长此以往的异常进食行为极易“成瘾”,从而发展为进食障碍。青春期女性在月经初潮阶段,受雌激素和黄体酮水平影响,体脂增长较男性而言更快,令青春期女性更易发生超重、肥胖问题,从而更易发生进食障碍。
2.不健康的进食习惯
挑食、贪食、零食成瘾等不健康的进食习惯会引发青少年大脑产生适应性的改变,从而造成亚临床进食障碍。例如:在长期且大量摄入高糖高脂零食的情况下,机体会降低多巴胺的分泌量并延迟乙酰胆碱的释放,让人难以体会到进食快感与饱腹感。当进食欲望一直得不到满足,青少年可能就会下意识地比往常摄入更多的食物,不知不觉中加重了反复冲动性的暴食行为。
3.精神心理问题
有关青少年心理的常见问题包括逆反、焦虑、抑郁等。此类情绪障碍的发生并非偶然,正处青春期的孩子具有丰富但不稳定的情感,其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格外注重自己的外在,但凡察觉身体“变胖”就会表现出较大的情绪波动。在这种心理状况的影响下,本就认知发育不够成熟的青少年会对自身产生更多自卑、厌弃情绪,从而诱发自伤自虐、持续节食、发泄性暴食等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不良行为。

青少年如何避免进食障碍?
1.合理饮食
营养是青春期发育的基础,所以全面平衡的膳食营养支持对满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青少年的每日膳食应做到主副兼有、荤素搭配;早餐宜选用燕麦、玉米、高粱等粗杂粮作为主食,配合牛奶、豆浆等富含蛋白质的副食,从而避免碳水超标造成肥胖;午晚餐以粮菜混食为佳,将鱼禽肉蛋等优质蛋白质与果蔬类搭配,丰富的食材可以在满足营养的同时提高青少年的食欲,减少厌食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饮食并不能一味追求高热量,还要结合个体差异及生活习惯采取定时定量的三餐模式进食,防止非正餐时间的暴饮暴食或正餐时间的少食挑食引发胃肠功能紊乱。
2.规律作息
睡眠充足与否,同样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睡眠时间每天仅有5小时的青少年与7.5小时者相比,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而睡眠时间达到每天10小时的青少年,其幸福感明显增加、患有心理障碍的风险也越小。
当高质量睡眠极度缺乏时,不仅会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难以确保身高的正常增长,还会令胃饥饿激素水平上升、瘦素水平下降,激发食欲的同时不易感到饱足,从而进食过度导致体重持续增加。调整作息时间来保证每日达到8小时的睡眠标准对于青春期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而言至关重要。

3.科学减重
青少年出现进食障碍的一部分原因是盲目跟风,为追求“消瘦美”而开展了过激的节食减重行为。因此,避免进食障碍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体型认知。即便有超重和肥胖的情况发生,也要学会以科学的方式进行减重。
可以采用体质量指数法对自我进行健康评估:身体质量指数=体重(kg)/身高(m)2,结果位于18.5~23.9间代表身体正常,无需减重;身体质量指数位于24.0~27.9之间为超重;当身体质量指数≥28时,属于肥胖水平,需要在医生或者营养师的帮助下,调整饮食,结合运动,科学减重,而不是盲目自行节食或使用催吐等不健康的减重方式。
减重也无需操之过急,1个月减重约1~2kg的速度较为合理。若想保证减重后的体重不轻易反弹,那么应该有意识地建立稳定持续的运动习惯和科学适宜的训练方式。在青春期这个有氧耐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建议每周参加1~2次的户外有氧运动,如跳绳、游泳、慢跑等。随着身体逐步适应训练强度,可以将训练时间从基础的10~20分钟适度延长至30~60分钟、运动频率增添为每周5~7次;但切勿过早进行负重的力量型练习,以免加速下肢骨化、阻碍身高的正常增长。此外,在运动结束前应先缓慢步行至呼吸恢复正常、并拉伸放松腿部肌肉,而后再停止为静息状态,以此防止不可逆的运动损伤。
总结

青春期作为进食障碍的高发阶段,预防和早期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当发现自身在1周内多次情绪性进食且持续1个月以上,或在进食后产生不可排解的焦虑情绪,请及时寻求医生、营养师的帮助,在药物治疗和心理教育的干预下恢复健康身体,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