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青少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
作者: 张越月伴随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增多,临床发现一部分青少年患者的表现比较特殊,容易被误诊。所以,了解青少年急性心肌梗死,明确误诊原因很有必要。青少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包括多种类型,本文将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急腹症

这一类被误诊的青少年患者主要症状是突发性上腹部疼痛及恶心、呕吐,少数青少年患者同时存在肌肉痉挛、放射性疼痛的现象。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大多数处于心脏下壁表面区域,尤其是下壁心肌发生缺氧或缺血时,会对迷走神经造成刺激,导致腹部疼痛。临床调查发现,很多青少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的典型症状是全腹部疼痛,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症状,所以容易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急性胃炎、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青少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腹痛症状较重,这与青少年年龄较小、疼痛阈值低下等因素存在直接关系。因此,当青少年患者出现剧烈腹痛,伴有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状时,医生不能片面地认为是消化系统疾病,只做消化系统相关检查,还要考虑其是否属于腹痛型的急性心肌梗死。
肺炎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疾病,当其骤然发病时,患者的心排血量明显下降,心室的舒张末期压力明显升高,导致肺静脉淤血性心功能不全,诱发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果单从症状表现看,可能会怀疑为呼吸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等。但因青少年患者大多存在呼吸困难症状,所以容易与肺炎混淆。临床调查发现,被误诊为肺炎的青少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多数属于急性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具有典型的呼吸困难、双肺部湿啰音及胸痛症状。患者被误诊后若治疗不及时,使心肌梗死继续进展,最终可能导致死亡。因此,对于症状非常类似肺炎的青少年患者,医生不能被其局部症状干扰,而是要对青少年患者发生的急性咳嗽、咳痰、喘息及胸痛实施全面、客观分析,才能获取诊断结果。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考虑青少年是否发生心源性肺疾病,并进行心电图检查,如有必要实施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心脏功能及心脏结构变化,避免将急性心肌梗死误诊为肺炎。
心力衰竭或风湿性心脏病

有些青少年患者的情况比较特殊,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之前,他们已经确诊了一些心血管疾病,如慢性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等。这些心血管疾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有一定重合度,故导致医生在了解患者有相关病史后,可能认为患者是慢性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发作等。青少年处于高速生长发育阶段,若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及心房纤颤等心血管疾病,在骤然用力的情况下,心肌收缩力迅速增加,会使心房部位的附着血栓迅速脱落,继而导致急性冠状动脉栓塞、肺栓塞及脑栓塞。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因诱发的胸痛等症状和原有心血管疾病的症状非常相似,或被原有心血管症状掩盖,最终导致误诊。此外,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会对原有疾病造成刺激,促进其进展或发作,或出现原有心血管疾病与急性心肌梗死互相影响的情况,加重病情。若临床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青少年患者死亡。
神经官能症
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差,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出现情绪不稳、情绪激动、易激惹等现象。此外,青少年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与叛逆期,喜欢模仿他人,所以部分青少年有吸烟、喝酒行为,若未及时受到管束可能会养成吸烟、喝酒的不良嗜好。在这种状态下,青少年的精神一旦遭受刺激,会出现心肌缺血现象。有些青少年患者因受惊或过于愤怒,导致下壁心肌梗死,主要症状是上腹痛,但查体显示不存在阳性体征,所以易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这类青少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虽然比较少见,但并非不存在。因此,在青少年出现的主要症状是腹痛后,医生不仅要认真了解青少年发病前的行为表现,还要认真完成体格检查,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并要完成心电图等检查,尽可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确诊率,让患者尽早接受治疗,控制病情。
失血性休克
部分青少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时有典型的低血压症状,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低血压,如让冠状动脉长期处于缺血状态,最终会对心肌组织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但有些青少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同时也因为其他原因导致急性失血,存在典型的低血压症状,临床诊断结果是失血性休克。此时,医生并未认识到低血压对青少年冠状动脉灌注造成的影响,所以最终导致疾病误诊,影响青少年患者尽早接受治疗。
结束语
青少年也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易发对象,不能忽视这一问题。医务人员要积极总结、分析青少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尤其是误诊病例的临床表现,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尽可能为青少年患者提供科学治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对青少年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