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干预青少年心理障碍

作者: 黄春美

如何识别干预青少年心理障碍0

青少年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处理不当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当下青少年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高度重视,对于教育工作者及家长而言,及时识别、干预青少年心理障碍非常关键。本文主要探讨青少年容易发生的心理障碍及解决措施。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青少年正处于叛逆阶段,会发生各种心理问题,其中最常见的便是抑郁情绪、极度厌学、学习疲乏、逆反心理严重、考试焦虑、学习焦虑、网络成瘾等。

嫉妒:青少年的嫉妒心理不只是在学习方面,生活中也会有。当别人学习比自己好或者生活比自己好时,会出现各种不舒服、不自然的情绪,甚至还会产生敌意。

狭隘:对生活和学习中的事情斤斤计较,无法容忍,也不理解别人的感受和思想,心胸过度狭窄,对各种小事耿耿于怀,不接受别人的解释和辩驳,往往因小事钻牛角尖。

失落:青少年正处于懵懂阶段,很多事情经过努力依然无法达到满意程度,便会出现各种失望和失败感。

敏感:对很多人和事都保持多疑、敏感的态度,对别人说话、举动都过度留意,把别人不经意的话都当作对自己的评价,也会把别人不相干的动作认为是对自己的嘲笑,从而出现喜怒无常的情绪。

叛逆:青少年正处于成长过渡阶段,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追求独立的行为和思想,极度想摆脱家长的监护和监管。想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特殊性,对事情都持有批判观点或故意唱反调发表相反观点。

自卑:因自己生活或学习方面逊色于他人,就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等,不敢与优秀的学生进行交流,各种活动也不敢参加,总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严重的自卑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影响。

如何早期识别青少年心理障碍?

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可根据以下5个方面对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进行观察和识别:

学业变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不进去,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行为变化:自身行为与之前出现较大差异,出现攻击行为、自伤行为等。

情绪变化:情绪波动较大,由原先的活泼逐渐转为多愁善感、沉默寡言。

生理变化:偶尔暴饮暴食,或不想吃饭;长期失眠,内分泌紊乱。

人际关系变化:朋友或同学之间关系发生明显变化,甚至逐渐没有朋友。

如何干预青少年心理障碍?

针对青少年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其干预措施多样,需要家庭、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等多方面共同配合,给青少年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及家校综合治疗等,促进青少年心理早日恢复健康。

1.家庭干预

针对青少年心理障碍,家庭的干预非常关键。家长要理解孩子、认可孩子,尊重孩子,倾听孩子说的话,对孩子的诉求要有回应。同时要接受孩子出现心理障碍的事实,不能过于指责或者训斥,推心置腹描述客观事实,听从孩子的解释和诉说,沟通交流期间要保持对孩子的真诚,不要过多进行揣测。要多注意他们的心理问题,针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以及因各种人际关系所受到的委屈和难过,父母可以给予理性恰当的指导和帮助,提供心理支持。

2.学校干预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对学生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学校也需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建立心理教师的定期培训制度,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和干预。同时要加强家校合作,改善青少年的心理障碍。

3.心理治疗

针对严重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家长需及时鼓励其接受相应的心理治疗,到心理治疗机构接受专业人员的治疗,有利于改善青少年的不合理的认知,纠正不良行为,缓解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心理治疗机构通常会采用人际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沙盘游戏疗法等,心理障碍较轻的青少年可单独接受心理治疗,严重心理障碍者可由家人陪同接受治疗。接受2~3个月心理治疗后无明显改善者,建议接受联合药物治疗。

4.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选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临床常见药物有马来酸氟伏沙明、盐酸舍曲林等。家长及医务人员要及时观察青少年服药时,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更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用药,避免青少年滥用药物情况发生。初次使用药物考虑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至有效剂量。在治疗阶段家长需定期带青少年进行复诊,了解药物的耐受情况,也对病情的恢复情况给予评估,并合理调整用药方案。

5.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常见采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及重复经颅磁刺激。前者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心理疗法,主要是借鉴生物反馈仪,可将人体内的生理信号,快速转化为图像或者声音等方式,后续根据各种反馈信息的整合,帮助青少年进行有意识的自我训练,学会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大脑思维和身体行为,以此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对焦虑症患者,生物反馈治疗临床效果尤其理想,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后者是采用低强度微电流进行刺激的疗法,主要是借助低强度微电流对大脑进行刺激,将患者大脑异常的脑电波进行改善,利于大脑快速分泌多种与抑制疾病相关的激素和神经递质,以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结

家长及教育者要充分尊重青少年,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减少青少年出现心理障碍问题。青少年一旦出现心理障碍,应早期识别,学校和家长要及时采取干预和治疗措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