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让我崩溃”
作者: 赵立萍
个案基本情况
小光(化名),男,14岁,初二学生,性格内向,身形较瘦弱,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家中还有一个弟弟。初中一年级时,小光经常因说梦话受同学嘲笑而情绪、行为失控。
据小光爸爸介绍,小光从10月龄跟外婆、外公生活至4岁,读幼儿园直至小学毕业期间未发现异常。爸爸妈妈工作忙,很少陪伴他。他从上初中接触电脑后,开始迷恋网络游戏,很少与人交往互动,平时易激动。
刚上初一的时候,小光晚上在宿舍睡觉做梦,大声喊“妈妈”。学校里很多同学知道这件事,就故意开玩笑,在小光面前喊“妈妈”。最严重的一次,整层楼的男生都围在小光宿舍门口大喊“妈妈”,导致他在宿舍里情绪失控大喊大哭,拿着棍子、垃圾桶等扔向同学,并追打他们。后来班主任给他做了很多次疏导工作,也教育其他同学不要对小光开玩笑。此外,学校加强对全校学生开展“预防校园欺凌”教育,但是依然有些调皮学生拿这件事逗小光。小光本就较内向,也不善与人交往,这种情况也导致同学们更不愿意跟他玩,影响到小光的人际交往与健康成长,并且给学校埋下了安全事故隐患。
个案问题分析
1.问题原因
我通过和小光多次倾谈,以及从多方面了解情况,总结出以下两个可能导致他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心理原因:童年的留守经历导致小光十分渴望母爱,母亲在其心中的地位很重要。同学用小光在梦中喊“妈妈”这件事情嘲笑他,使他觉得同学极不尊重自己的妈妈。而且,他渴望母爱的秘密及内心软弱的一面被公之于众,还被别人拿来取笑自己,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由于小光为人较内向,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面对群体逗弄不知所措,心中的愤怒和委屈只能通过大喊大哭、攻击别人来发泄。
社会原因:同学拿他说梦话叫“妈妈”起哄嘲笑他,符合校园欺凌行为,对小光来说是一个应激事件。
2.分析与鉴别
我充分了解情况,以及参考专业资料后,得出结论:小光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鉴别和依据:小光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后,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及精神病。而且小光只有在面对同学用他说梦话这件事情嘲笑他时,情绪、行为才会失控。其他时候,小光能够正常应对学习和生活。小光的自知力完整,知情意协调统一,内心的冲突与现实情境相符,没有出现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也没有破坏区分正常与异常精神活动的三原则。
3.辅导过程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允许不良情绪发泄,给予心灵安抚和支持(第一次辅导)
小光是在班干部的建议下,一个人主动来咨询的,具有较强的求助动机。我鼓励他谈谈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并引导其说出受到同学欺凌的经过,以及自己心中的感受。我设身处地站在他的角度,感受、体验他受到同学欺凌时的负面情绪,通过语言、目光、身体动作给予他关心和鼓励,无条件地接纳、包容、支持他。我注意到他一谈到同学对着他起哄,学着他说梦话的语气喊“妈妈”时,双手就会紧紧握成拳头,全身微微颤抖,语气带着哽咽,眼睛泛红。小光的表现说明这件事已经给他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我见他情绪过于激动,便带他到学校发泄室,让他想象着发泄人就是那些欺负他的人,充分将心中的愤怒发泄出来。他对着发泄人,左一拳右一拳,久久才停止,双眼含满泪水。我走上前拍拍他的肩膀,给予他理解、关心和鼓励。我们回到咨询室坐下,等他冷静下来后,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原因,我引导他谈谈他的家庭情况、个人情况和学校情况,给予他充分倾诉的机会。
(2)深入剖析原因,运用理性情绪疗法辅导(第二、三次辅导)
为什么小光面对同学模仿他说梦话的语气喊“妈妈”,会如此愤怒、激动?在我和小光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后,他放下防御心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但是,我发现他的想法和感受,可能存在不理性的一面。
我通过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小光正确面对同学嘲笑他说梦话这件事,建立新的、更合理的信念、看法和解释。通过驳斥和辩论,让其认识到喊妈妈可以被别人知道,这不丢人;想念妈妈也是可以被别人知道的,其实在每个人心中妈妈的地位都是很重要的,不只是他;同学们这样起哄没有涉及到对他妈妈不尊重和侮辱;同学们未必像他想得那样,知道了他心中渴望母爱的秘密,不过即使知道了也没关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渴望得到更多母爱的,这是人之常情。
通过转变信念、看法和解释,小光谈到同学拿他说梦话取笑他的事件时,没有一开始那么激动了。经过多次强化新的合理信念、看法、解释后,他终于慢慢放松下来,能够较平静地谈起和面对这件事。
(3)学习放松训练(第四、五次辅导)
小光平常容易激动,于是我让他学习放松训练,使精神和躯体放松下来,有助于他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他拥有良好的抗应激能力。
4.辅导效果
2个多月后,通过与小光的谈话与对他的观察,我发现他能平静地对待以前同学取笑他说梦话这件事了,人变得较乐观开朗,在班里跟同学的关系有所改善,没有再出现情绪、行为失控情况。
5.辅导反思
班主任是学生尤其是寄宿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所以其及时、科学地疏导学生,能有效地抑制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学校应该加强对班主任心理问题处理和辅导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