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公园游记
作者: 灵芝子从太原火车站打车到宾馆的路上,女儿问司机师傅:“山西太原有没有必去的景点呢?”
师傅脱口而出:“晋祠!不去晋祠等于没到山西,没到太原。”
女儿问我:“爸爸你去过吗?”我说:“去过,跟着作家梁衡一起去过。”
女儿疑惑地问道:“什么时候?没听你以前说过呀?”
我说:“读初中的时候。”
看着女儿将信将疑的样子,我解释道:“梁衡先生的文章《晋祠》曾入选语文教材,爸爸上初中的时候学过这篇文章。你说算不算一起去过呢?”
“不算!又没到过现场,这怎么能算呢?照你这样说,我还和杨利伟将军一起去过太空呢!”女儿果断地反驳道。
“好好好,你说的有道理。那等你妈妈这阵子忙完了,我们一起去晋祠如何?”我建议。
女儿高兴地说道:“那太棒了!”

于是,妻子一忙完公事,我们一家人便立刻动身前往了晋祠。
“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悬瓮……”心里一边默念着《晋祠》,一边走到了悬瓮山脚下的晋祠公园。跟着排队的游客,我们慢慢向前走,刚到公园门口,就听到景区的广播宣传着“60岁以上老人请出示身份证免费入内”,我们一边赞许公园的政策,一边跟着人群向前走。
进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无比粗壮的参天巨树。“难道这是梁衡文中的周柏和唐槐么?”我问道。妻子和女儿齐声说:“肯定不是!还没到晋祠博物馆呢!”我们继续向上走,旁边建有几条连廊,连廊的两端是亭子。晋祠公园里的廊子是笔直的,彼此毫不遮拦,亭子的设计很敞亮,形状、颜色、大小,甚至里面有几个人,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廊亭之间的布局、链接、走势一览无余,毫无曲径通幽之感。走在这样的园子里,游览者倍感视野开阔、心底豁亮、无拘无束。游览者无不是大步流星、畅所欲言、好不惬意。
走到一处连廊的尽头,现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碧绿滚圆的荷叶,仿佛一把把绿伞错落有致地铺满了整个池塘,几乎要看不到水面了,若不是远处桥梁的提示,你可能忘了眼前是一汪清澈碧绿的湖水。片片绿叶中间,星星点点的粉红色和粉白色圆点,是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荷花,远望去仿佛无数绿杆、粉头的毛笔倒插在水中。最抢眼的是那些已经绽放的荷花们,五六片全白或者镶着粉边的白色椭圆形花片向四面八方伸展开,它们上面还有一层花片沿着45度角的方向伸展着。片片花瓣一层托着一层,一层包着一层,花片错落有致的组合在一起,仿佛一顶顶皇冠。踩着湖边的一排巨石,我们边走边欣赏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爸爸,我想给荷花拍个照,有一朵离岸边特别近。”循着女儿的声音望去,果然看到了一朵盛开的荷花。它的最底层由8片粉色的花片拼成,仿佛一颗粉色八角星。花瓣与花瓣中的空位又铺上了一片上粉下白的花瓣,分布在第二层的这7片花瓣有大有小,有长有短。远望去,像手掌根部相对,十指张开的一双手,只不过在手掌根部的地方变成了浅白色。这些花片底部的白色部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白色的圆,圆上托着金黄色的花蕊和莲蓬。花蕊不计其数,一根根分布在莲蓬的周围;莲蓬只有一个,也是圆形的,仿佛一个金圆盘,它的上面点缀着十几个小圆点。“咔嚓”一声,女儿将这朵美丽的荷花保存到了手机里。

“妈妈,这莲蓬好像假的呀,感觉像是塑料做的。”拍完照的女儿和妻子聊了起来。我们仔细端详着那朵荷花,确实有种塑料制品的感觉。
“是啊!若非亲眼所见,我一定会以为它是一朵假花呢!”妻子回应说。
“看来,真是应了红楼梦里的那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她们娘儿俩边走边聊着。
是啊!古语云:“大真似伪,大伪似真。”晋祠的莲花太美了,美得让人觉得不真实。相比园林遍布的江南水乡,北方多平原与山地,能在面积有限的庭院中布山置林,修廊建亭,虽为人工所雕饰,也能让生活在喧嚣、忙碌的现代人足不出城亦有置身于大自然之感。
不仅自然之物、人为景观如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别的不说,单说这晋祠就不知道流传着多少真真假假的逸闻故事,如成王和叔虞游戏时的一句戏言,没想到真的让他这个弟弟成了唐国(晋国)的开国之君。此外,关于“晋祠主神为何由叔虞变成了圣母,圣母的身份到底是谁”也都是众说纷纭、真假难辨。但这又有何妨?真假之事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普通游客而言,无论孰真孰假,也都改变不了人们要到晋祠走一走、看一看,并借此表达对叔虞和圣母的敬仰之情。
最后,我想起了曾仕强老先生的那句话: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便是真的!我想说,真假自在人心,我们只要体会山水之情便好。
